古代科尔沁地区植被状况远较好,生长有茂密森林和物种,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地方。十世纪前,长期为游牧民族活动的场所。10世纪时契丹将从战争中俘虎来的汉人和迫迁来的渤海人约数十万人,安置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建立州县,进行屯垦,开辟农田,部分地区因植被覆盖面减少,表土裸露,风吹即起沙。当时农作物都种在垄上,即为防止为“吹沙所壅”。金灭辽后,为了防止契丹贵族势力集结反叛,撤销大部分辽代州县,使其变成废城,大片耕地撂荒沙化,又为防御蒙古人袭扰,修筑金界壕,造成沿线山林草场大片破坏,以至“沙雪堙塞,不足为御”。以后蒙古贵族统治时期,没有更大规模的开垦,草原植被有所恢复。清代在此广设牧场,孳息大批马驼牛羊。19世纪以后,清政府为了增加财源,招民开垦大片草原,关内大量流民蜂拥而至,以至大量草地被垦。因土地贫瘠,开垦后二三年即因沙害而放弃,继而开垦新草地。在无植被覆盖的撂荒地上,干旱风季时沙层被吹扬而起,形成了流动沙丘。这些沙丘先以点状出现,以后连成一片,使草原退化为沙漠化土地。[16]
科尔沁草原位于西拉木伦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属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翁牛特旗、敖汉旗与通辽市的开鲁县、通辽市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辖区。[2] 西高东低,绵亘400余千米,面积约4.23万平方千米。[1]
科尔沁草原
科尔沁草原地质构造上属于松辽台向斜、吉林准褶皱带和内蒙古褶皱带三大地质构造单元。第四纪以来草原西部缓慢上升,东部轻微下沉,由下更新世到全新世相继沉积了厚达200余米的松散岩系,组成了坨、甸的物质基础。[2]
科尔沁草原地貌最显著的特点是沙层有广泛的覆盖,丘间平地开阔,形成了坨甸相间的地形组合,当地人称它为"坨甸地"。沙丘多是西北——东南走向的垄岗状,在沙岗上广泛分布着沙地榆树疏林。[18]
科尔沁草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凉爽,温差较大,冬季漫长干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