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8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洲的伯利恒市召开的国际高层建筑会议上,专门讨论并提出高层建筑的分类和定义。
第一类高层建筑:9-16层(高度到50米);
第二类高层建筑:17-25层(高度到75米);
第三类高层建筑:26-40层(最高到100米);
超高层建筑:40层以上(高度100米以上)。
20世纪初,纽约的“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大楼”(METROPOLITAN LIFE TOWER,50 层,206 M,1909年建成)是世界上第一幢高度超过200 M的摩天大楼。
在我国,民用建筑按地上层数或高度分类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住宅建筑按层数分类:一层至三层为低层住宅,四层至六层为多层住宅,七层至九层为中高层住宅,十层及十层以上为高层住宅;
2 除住宅建筑之外的民用建筑高度不大于24m者为单层和多层建筑,大于24m者为高层建筑(不包括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
3 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
现在城市高楼林立,十层以下只能看见一小片天空。超高层住宅越往上视野就越好,通风又透气,这样的环境让人心情感到舒畅。
超高层住宅远离地面,离城市的噪音很远,非常安静。而且超高层的私密性好,周围见不到拥挤的人群,会让人感到身心放松。
超高层住宅的质量肯定很好,因为要承受这么高的楼层,它的质量一定要非常优秀才可以。国家对超高层住宅的检测非常严格,所以购买了超高层住宅,是不用担心工程质量不合格的问题。
超高层住宅的建筑成本很高,所以购买它的最大问题就是价格非常贵。而且因为电梯、通风管道、消防设施设计也复杂,所以维护起来也不容易,物业管理费也不是普通住宅能比拟的。
因为超高层住宅楼层多,所以住户会比普通住宅楼多很多。如果电梯数量少,或者其中一部出了故障,那么在上下高峰期等电梯就会耗费很长的时间。
超高层住宅一旦发生火灾,情况会变得非常危险。消防部门的云梯只有100米长,超过这个高度的超高层住户必须自己想办法逃生到100米以下,否则无法进行救援。
当遇到地震、台风等情况,住宅高层的用户会比底层的用户受到更震撼的冲击。一旦需要从楼梯逃生,高层用户的耗时也会更久,危险性更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