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478年前,“广州湾”作为地名就出现中国的古籍上。它属于“白鸽水寨”的一个分哨所,由电白“神电所”管辖。
“广州湾”地名最早出现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广东通志初稿》。明万历九年(1581年)《苍梧总督军门志》中的“全广海图”第四图吴川县南仙门港外为“广州湾”,这是能见到的广州湾最早在地图上。到了清末时期广州湾的“州”字,在古籍中同时出现了“州”与“洲”。[1] 共4张 历代史书记载的“广州湾”
在欧阳保修纂的《高州府志》刊印的高州府全图上,在化州正南偏东方向,石城县的东南方向的一个海岛上标识有“广洲湾”。
在吴川县舆地图上也标注有“广洲湾”,从格式上看有指示海岛之意,在麻练塘的西边,文字未见记载。嘉庆年间雷学海、陈昌齐修纂《雷州府志》中标识的遂溪海防图,广洲湾也标注在海岛上,海头汛对面即为广洲湾。光绪年间毛昌善、陈兰彬修纂《吴川县志》吴川全图中,清晰标明了与雷州府遂溪县海界,广洲湾被标识在洋面上。
笔者认为,当时的广洲湾应为吴川南三群岛附近靠近外海的一个小岛,某种程度上也指示近岛水域,应是法军最初登陆之地,因来华军舰长官的报告中频繁使用这个地名,所以就被应用了下来,加之语言的差异,翻译时“洲和州”读音上没什么差别。
划界后租借面积达二千平方公里,陆地、海面均在其中,显然再用“洲”字已无法涵盖,于是在成约上便索性使用了广州湾一词,如中法互订《广州湾租借条约》等。这样,原来指示地理概念的“广洲湾”便演变成了表达行政区划概念的“广州湾”,可以说这是法国殖民者经由条约体制确认的结果,是这一区域被殖民的时代符号,长达47年之久。[4]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法帝侵占广州湾,清政府卖国求和,把广州湾划给法国为租界,1898年起今湛江市区范围(当时分属高州府吴川县与雷州府遂溪县管辖)为法国租借,时名“广州湾”。湛江市区在形成以前,其范围分属遂溪、吴川两县。当时属遂溪的租界地包括今赤坎区、霞山区、湖光镇、太平镇以及东海岛等地,面积1310平方千米。[3] 广州湾地图
1897年
法国军舰白瓦特号(Bayard)为避台风闯入“广州湾”(清朝广东高州府吴川县南三都田头汛以南的一个村坊及其附近的港汊海面区域)。为这一深水良港而动心,献书法政府租借“广州湾”,揭开了广州湾殖民地历史的序幕。
1898年
3月,在中日甲午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瓜分中国的割地狂潮中,法国以“趸煤”为借口,要求清政府允租吴川县属的海湾小村坊“广州湾”(今南三岛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