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两层语义特征:
形容人哭喊声极度悲惨凄厉,多用于描写人物情绪失控或遭遇重大变故的场景,也形容声音大而杂乱,令人惊恐
指代混杂喧嚣的恐怖声响,常见于描述战争、灾难等集体性混乱场景[1]
元代无名氏《马陵道》第二折中"神嚎鬼哭"的表述,可视为该成语的早期变体。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回记载该成语的完整形态:"阴风飒飒黑雾迷,鬼泣神号天地震",通过比喻手法渲染地府阴森氛围。
成语结构为名词+动词的联合式搭配,前后两段"鬼哭"与"神号"构成并列关系
语法功能上可充当句子中的谓语成分(如'山谷中鬼哭神号'),也可作为定语修饰名词(如'鬼哭神号般的风声')
与近义成语的细微差异:
"鬼哭狼嚎"与"鬼哭神号"为同义成语,多用于形容凄厉哭声或恐怖场景
"神号鬼哭"侧重强调超自然力量的参与,常见于神话传说场景[1]
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
魏巍《东方》第三部第六章用"鬼哭狼嗥"描写战场混乱场面,印证该成语的现代化应用[1]
管桦《惩罚》使用"鬼哭狼嗥"形容审判大会的喧嚣场景,展现其描述集体事件的适用性
清代《红楼梦》第五十八回的描写中,出现'鬼哭狼嚎'的变体用法
元代杂剧普遍采用倒置结构'神嚎鬼哭',至明代逐渐定型为现有词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