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沙雀雄鸟上体沙褐色或皮黄褐色,头顶、背、肩具暗色纵纹,其中头顶纵纹较窄,有一窄的粉红色眉纹,亦沾玫瑰红色,腰和尾上覆羽玫瑰红色尾黑褐色或黑色,羽缘灰白色。翅上小覆羽和和中覆羽同背,大覆羽黑色,基部白色,羽缘淡玫瑰红色,初级覆羽淡褐色,羽缘灰褐色微沾粉红色,小翼羽黑褐色,羽缘沾红色。飞羽黑褐色,除第一枚初级飞羽羽缘为白色外,其余飞羽外翈羽缘为玫瑰红色或朱红色,尖端灰白色,次级飞羽基部白色和大覆羽基部白色在翅上形成两道白色翅斑。颏、喉、胸和上腹灰粉红色,两胁淡黄褐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冬羽上体概为沙褐色,上下体粉红色较淡,颊亦无红色沾染。[3] 共10张 蒙古沙雀
雌鸟和雌鸟冬羽相似。额至头顶、后颈、眼先、耳羽和头侧沙棕色具棕褐色羽干纹,其余上体沙褐色。背、肩具不甚显著的褐色羽干纹,尾上覆羽淡沙褐色沾玫瑰红色,翅上无玫瑰红色,仅大覆羽羽缘棕红色。下体颏至上腹和两胁淡棕色微沾褐色并缀有玫瑰红色,其余同雄鸟。[3]
虹膜暗褐色或茶褐色,嘴黄褐色或肉黄色,脚黄褐色或肉色。[3]
大小量度:体重♂20-23克,♀15-21克;体长♂111-138毫米,♀108-145毫米;嘴峰♂9-11毫米,♀9-10毫米;翅♂84-92毫米,♀85-91毫米;尾♂53-56毫米,♀51-60毫米;跗蹠♂17-18毫米,♀16-18毫米。(注:♂雄性;♀雌性)[3]
主要栖息于荒漠和半荒漠等开阔地区及裸露的岩石山坡、悬崖、有零星草丛和灌木生长的岩石平原,尤以山边悬崖和岩石坡以及铺满砾石的宽阔的沟谷和洼地较为常见,有时也进到零星的农田地区,不喜欢森林要、茂密的灌丛和荒漠。栖息地海拔高度一般在500-2500米,但在西部和中亚地区,可上到海拔3600-4000米甚至更高。[3]
留鸟,秋冬季游荡。成群活动,通常成几只或十几只的小群,有时也见有数十只的大群。性较温顺,不甚怕人,有时人可以靠的很近。彼此保持的很紧,成紧密的一团飞翔。主要在地上生活。即使附近有树和灌木,也不在树上或灌木上栖息,有时虽然降落到灌木上,但很快就下到地上觅食,决不长时间的停留在灌木上。当它站在岩石或地上无论休息还是觅食时,都蹲着脚,这或许是为了降低身体高度以适应荒漠风的吹打和减少被天敌发现的机会。[3]
主要以各种野生植物的种子为食,也吃嫩叶、芽苞、花蕾和果实,还吃麦粒等农作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