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在写作中,抒情而不只写情,绘景而不只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借景抒情法,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与读者中有我的感受。
运用借景抒情法,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再次,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为抒情而写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走在路上,左边是树林,右边是干涸了的河套,已经没有一点儿水了,有的是丛生的杂草。 沿着羊肠小道,走向大山,走向我们家的田野。村子里,隐隐约约地传来了几声狗吠,划破了寂静的天空。 走啊,走,小径的两边有那干枯了的杏树、幽草。远处那茂密的杨树林,已经脱去了它秋日艳丽的外装,换上了素装;空中的鸟儿轻快地掠过枝头,唱着婉转的曲子飞远了。
如果四季轮回爱上漂泊,如果湖水清澈倒映着我。走着,走着,想起了几年前的事。 那是一个温暖的秋日,天朦朦胧胧的,我和我的家人一起在我走过的地方掰玉米,丰收的喜悦写在了我们的脸上,农机的嗒嗒声响彻了整个村庄,候鸟在天空中快乐地飞行着,它们要飞到那自由湛蓝的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