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头岭鳅学名为*Oreonectes platycephalus*,隶属于鲤形目条鳅科岭鳅属团的分支I(Oreonectes-I)。2024年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表明,该物种线粒体与核基因联合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支持其作为独立有效种的分类地位。岭鳅属现存6个有效物种,其中5种为广西特有洞穴鱼类,平头岭鳅是唯一跨省分布的物种[1] [2] [5] [6] 。
体型呈稍平扁状,头部宽扁且表面光滑,前鼻孔鼻管延长形成须状结构,口下位呈弧形[1] [4] 。尾鳍为圆形,背鳍基部起点位于腹鳍起点垂直线上方。2025年的形态学研究表明,其背鳍分枝鳍条数为7-8根,脊椎骨总数36-38枚,这些特征作为属级分类的重要鉴别依据。
鳞片完全退化,体表无色素沉积,呈现半透明状态[4] [6] 。眼睛退化仅存痕迹,鱼鳔后室发达,包裹于骨质囊中[5] 。测量数据显示,模式标本体长范围在36.5-58.7毫米之间。
主要分布于珠江水系的喀斯特地下水域,包括广西红水河等支流[3] 。2024年研究确认其在广西与越南北部接壤区域存在分布记录[1] [5] 。该物种栖息地海拔范围为150-400米,集中于地下河出口附近的溶潭环境。
长期洞穴生活导致其产生特化特征:眼睛退化、鳞片脱落、体表色素沉淀缺失且鱼鳔后室发达[1] [2] [4] [5] [6] 。
视觉器官退化,眼球被结缔组织覆盖[4][6]
鳞片完全脱落,体表粘液分泌增多[1][2][4][5][6]
体表色素细胞消失,呈现苍白透明外观[2][6]
鱼鳔后室显著膨大,占体腔容积的23%-27%
侧线系统发达,具有增强的水流感知能力
这些适应性特征在2024年《动物园钥匙》期刊的研究中被确认为趋同进化结果[2] [4] [5] 。
分子钟分析显示,岭鳅属团起源于约1500万年前的中新世中期,平头岭鳅所在分支的分化时间约为1349万年前。谱系地理学研究推测其起源于古柳江水系,通过水系袭夺事件扩散至红水河流域。2025年的系统发育研究将平头岭鳅归入岭鳅属团基部位置,表明其保留较多祖先性状。
由于分布区域狭窄且栖息地脆弱,平头岭鳅被列为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洞穴鱼类[6] 。2024年研究指出,喀斯特地区地下水开发与旅游活动已对岭鳅属鱼类种群造成威胁[5] 。目前尚无专项保护措施,学界建议将其纳入珠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6] 。
共4张 平头岭鳅
共50张 平头岭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