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奥尔特(Charles Orth,1850—1893)是现代轻音乐创始人之一,其作品数量虽少,但《钟表店》凭借独特的造型性表现手法成为音乐会常演曲目[5] [9] 。该曲创作于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机械钟表普及为作曲家提供了艺术灵感,通过音乐再现工业化时代的生活图景[8] [9] 。
第一段:以弦乐与木管乐器交替奏出模仿钟表摆动的节奏音型,配合三角铁点缀,营造忙碌的滴答声环境[3][8]。
第二段:中段引入八音盒演奏的苏格兰民歌旋律,长笛模拟杜鹃啼鸣,铜管组表现发条松弛的滑音,形成动静对比[5][8]。
第三段:再现主题后,通过密集和弦与钟琴音色模拟整点报时钟声,最终在管弦齐奏中达到高潮[3][5]。
乐曲采用造型性音乐语言,通过以下手法实现场景描绘:
音效模拟:木鱼与响板表现机械齿轮咬合声,圆号滑音模仿发条松弛[5][8]。
情绪对比:快板段落展现工人劳作节奏,慢板部分通过口哨声烘托钟表匠的闲适状态[8]。
文化元素:中段八音钟奏出的苏格兰古老曲调与童话氛围的结合,拓展了音乐的文化意象[3][8]。
该曲被广泛用于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设计包含:
分段赏析:引导学生通过律动区分乐曲情绪变化,例如用踏步表现快板、摇摆动作对应慢板[1][3]。
打击乐编配:使用打击乐器为不同段落伴奏,强化节奏感知[3][4]。
图谱辅助:用视觉符号标记旋律走向,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叙事逻辑[8]。
《钟表店》被誉为“描绘性标题音乐的杰作”[9] ,其开创性的音效模仿手法对后世轻音乐创作产生深远影响。20世纪以来,该曲被收录于《神奇α 阿尔法脑波音乐》等专辑[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