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台湾人”一词在使用中具有多个涵义,其范围指:
一、居住或出生在台湾本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的各民族或族群,参见“台湾四大族群”。
二、系持有中国国籍者,并不一定专指台湾本岛 、澎湖群岛人,亦包含金马地区的居民。
三、祖先在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台湾日据时期)以前,便迁至台湾本岛 、澎湖群岛的汉人以及台湾少数民族。
四、除台湾本岛外的台湾地区行政当局有效管治区域( 金门 、马祖)对于台湾本岛人的称呼。
五、1949年前后,滞留或进入及其他海外地区的台湾人民及其后裔,不一定持有中国国籍 ,仅祖籍为台湾地区,但本人不一定出生或居住在台湾。在海外一般通称华人。
界定一个人是否是台湾人需要考虑的因素,除了以上因素以外,亦有人认为还有其本人和其他人(主要是与之关系密切的人)的认同也非常重要。
根据族群人口分布的相关统计,当前台湾族群组成分部状况——闽南人超过四分之三(77%),客家人与大陆各省市人各占一成左右,原住民不及2%,另外也有不到1%的受访者不确定其族群认同。
台湾地区使用的语言主要以普通话、闽南方言、客家话为来源,先住民族(台当局称“原住民”)部分使用南岛语系语言,流行语残留日语词汇。[1]
台湾语言的特点及其与内地的差异
大陆与台湾语言差异的研究是一个热点,已经有不少成果问世,由此使人们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这方面的研究有一个比较明显而又普遍的不足,这就是主要局限在词汇方面,其他方面涉及得不多,而能见到的成果当然也就很少了。有鉴于此,本文拟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对当今台湾语言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它的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进而比较其与大陆汉语(普通话)的异同。
当今台湾语言中比较明显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 古旧色彩浓厚
台湾社会仍然沿袭1949年以前的社会制度,在文化等方面也与过去一脉相承,所有这些,都对台湾的语言产生了巨大而又多方面的影响,并使之在许多方面都明显地表现出来。
台湾语言的古旧色彩大致是由对以前的语言形式的继承和沿用而表现出来的,这大致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古代汉语(也包括近代汉语)中沿袭的形式,二是现代汉语初期(“五四”前后到四十年代)某些形式的沿用,以下我们分别举例来谈。
1)继承古代用法
这一点,在词汇方面最为突出,随手翻开台湾的报刊杂志,就会发现有许多古代的词语仍在使用,而这些词语在大陆的现实语言中,差不多是绝迹了的,例如:
(1)(许载)且比赛不认真被判三个月“球监”,甫获释。(台湾《中央日报》1996.11.26)
(2)其中或褒或贬率皆有之,……而舆论的责难,国军官兵委是戒慎恐惧,有则改之,无则惕厉。(《青年日报》199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