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会议的实践中,主席和各国代表的席位不分上下尊卑,可避免其他排座方式出现一些代表席位居前、居中,另一些代表居后、居侧的矛盾,更好体现各国平等原则和协商精神。据说,这种会议形式来源于英国亚瑟王的传说。5世纪,英国国王亚瑟在与他的骑士们共商国事时,大家围坐在一张圆形的桌子周围,骑士和君主之间不排位次。圆桌会议由此得名。在英国的温切斯特堡还保留着一张这样的圆桌。
直到今天“圆桌会议”已成为平等交流、意见开放的代名词,也是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一种重要的协商和讨论形式。
圆桌会议(亚瑟王的骑士)联合国安理会和其它国际会议,以及在举行国际政治谈判时,大多开圆桌会议 。圆桌会议的历史起源:以前中外会议,尤其是那些正式的会议或宴会,非常讲究主宾的席位座次 ,一般都是让主、尊、长者居中而坐,宾客则根据其身份、地位、辈分,一左一右,依次安排在主位的两面;但如果碰巧客人都是显贵尊长,就不好办了。 公元5世纪时,英国的亚瑟王想出了一个办法,即他和他的骑士们举行会议时,不分上下席位,围着圆桌而坐,这样就避免了与会者席位上下而引起的纠纷。于是便形成了“圆桌会议”。圆桌会议不分上下尊卑,含有与会者“一律平等”和“协商”的意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会议便多采用圆桌会议的形式。“圆桌会议”一直沿用。
作为一种新型会议范式,圆桌会议蕴涵着许多现实意义的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如领导权力问题、角色与职责问题等。这些新问题能否有效及时地解决,直接关涉着圆桌会议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圆桌会议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组织活动的指导原则、行为规范。
首先,圆桌会议规则是实现圆桌会议规范化的制度保证。圆桌会议还处在发轫期,各项管理和实施还不成熟,需要一定的规则来使其走向规范化之路;其次,圆桌会议规则促使圆桌会议更加科学化。圆桌会议的举行时间、地点、议事程序、决策方式等会议要素只有在遵守会议规则的情形下,才能科学化运行;再次,圆桌会议规则能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圆桌会议规则和传统会议规则在有关会议要素的协调和会议程序的安排上大体一致。但前者又存在着特有的规则,我们认为这些规则对圆桌会议的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
角色对等规则。角色对等是指与会成员发言权的平等,表决权的平等和决策权的平等。圆桌会议的扁平化特征表明与会成员之间废除了等级制,在会议实施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一种平等身份来参与会议的各项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