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延安时期,1945年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道:将来革命胜利了,一定要建一座能够容纳一万人开会的大礼堂,使党的领导人能够和群众一起共商国家大事。[54]
从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到1959年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人大都没有自己的会议场所,每次开会都在中南海怀仁堂。[72]
1956年,中国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族人民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威信,广大人民群众渴望能直接听到党中央的声音。从此,便酝酿在北京建设一个大型的礼堂,以供党中央开会使用。[54]
1958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在谈到北京城的改建问题时,更是明确提出了要在北京建万人大礼堂的设想。[54]
1958年7月,北京市规划局派人专门去莫斯科考察,准备筹建一座能够容纳万人的礼堂。[54]
1958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决定实现这个梦想。中共中央作出指示,为庆祝建国十周年,中央设想在北京建一批包括万人大礼堂在内的国庆重大建筑工程,这些重大建筑必须在1959年国庆节时投入使用。[54] 万人大礼堂的地点选在天安门前。[73] [74]
1958年9月7日,建筑师沈勃和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汪季琦商定了邀请各地专家的名单,经时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副市长万里同意后,向16个省市发出了电报。[54]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