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演唱:侃侃
侃侃专辑《情动》封面
专辑:《情动》发行时间: 2007-02-01
曲目数:11
语种: 中文
唱片公司: 乐满天文化
空荡的四壁 凌乱的琴声
昏暗的烛光 一群听歌人
有时也有掌声 有时也会沉寂
来了又去的人 已记不清
一样的歌声 一样的人
只是人都走了 谁来听
多少的故事 在这里发生
不必曾经相识 陌生的朋友
曾有多少个夜晚不倦的歌唱
年轻就是 我们的梦想
小小的礼堂 班驳的墙
欢笑泪时 其实都一样
也许会有那么一天会将你遗忘
我们曾经魂牵梦萦的地方
小小的礼堂 班驳的墙
欢笑泪时 其实都一样
词语释义
大礼堂 :dà lǐ tánɡ ,指举行盛大典礼或大型集会用的大厅。
东南大学大礼堂
东南大学大礼堂,始由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筹款兴建,英国公和洋行设计,于1930年动工,因经费困难而中辍。继任校长朱家骅请得拨款,由建筑系教授卢毓骏主持续建,于是1931年竣工。大礼堂造型庄严雄伟,属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正立面用爱奥尼柱式与山花构图,上覆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铜质大穹窿顶,顶高34米。堂内三层,面积共4320平方米,可容2700余人。1965年添建两翼,2544平方米。数十年来,海内外校友均视礼堂为母校之象征。
1994年4月,在台湾的中大校友余纪忠先生捐资107万美元修葺大礼堂,使其焕然一新。
清华大学大礼堂
清华大学大礼堂坐落于校园西区的中心地带,庄严雄伟,一直被清华师生视为自己坚定、朴实、不屈不挠性格的象征。大礼堂始建于1917年9月,与图书馆、科学馆和体育馆合称“四大建筑”。大礼堂建成时是国内高校中最大的礼堂,建筑面积约1840平方米,座位1200个,高44米。 清华大学大礼堂
大礼堂的建筑最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古罗马和古希腊艺术风格,罗马风格的穹隆主体,开敞的大跨结构,汉白玉的爱奥尼克柱式门廊。整个建筑下方上圆,庄严雄伟,象征着清华人“坚定朴实、不屈不挠”,是清华的集会中心。大礼堂是清华“最有光荣历史的建筑物之一”,在三十年代是支持共产党坚决主张抗日的“大礼堂派”学生集会之地。现在校内的会议、讲座及娱乐演出,仍经常在此进行。[1]
湖南大学大礼堂
湖南大学大礼堂由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柳士英教授(1893—1973)设计,李达同志亲自主持审定兴建,为求得最经济的办法,采取了大幅度木屋架,最经济的钢筋混凝土断面构件等措施,达到了较好的使用和环境效果,至今仍不失为校园重要标志之一。大礼堂等中心建筑表现出千年学府的庄重典雅造型等,圆形、曲线的运用,是柳士英教授独特的表现手法之一,人们称之为“柳氏圆圈”。大礼堂以圆形装饰为母题,舞台原有圆形框饰以增强其活跃气氛,扶梯的圆球装饰更增强人的流动感,而两球之间的花饰,舞台上部组圆圈边饰,外圆窗的花饰线条等又起到稳定作用,使之“动中有静”;还有波形、折形墙面的处理,诸多刚柔动静的表现手法,都独具匠心。大礼堂采用官式绿色琉璃大屋顶,淡雅、明快。装修采用国漆红色主调,点缀金饰,既存湖南楚汉文物的艺术特色,又颇具现代意味;外墙粉刷以普通水泥渗和黄泥、石灰、碎玻璃等,达到了经久耐用和较好的彩色效果。《中国现代建筑史》以整版的篇幅推介这组建筑:“这是地方特征很强烈的一组作品。湖南大学地处风景优美的岳麓山下,具有传统久远的岳麓书院。作者在这些建筑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这些条件。”目前,经过维修改造后的大礼堂面貌焕然一新,2002年新增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南大学大礼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