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花鼓是一种较原始的。说它是戏曲,因为它具有戏曲的雏形,有简单的情节,人物对话和曲调演唱;说它原始,是因为结构单一,情节不曲折,没有集中的戏剧冲突,人物对话不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但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所以谈不上个性化,曲调的演唱也不一定围绕剧情,用以塑人物形象,而是一种与情节不相干的民间小调,但是它形式活泼,演出灵活,不需要舞台,只在街头;丑角语言诙谐,动作滑稽;配以管弦和打击乐器,曲调悦耳;内容上描写了人民的劳动和爱情,贴近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演出的主要过程为曲调的演唱,唱两首或三首,视歌词的长短而定。歌词的内容,反映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有《十锈》、《采茶调》、《十月花》等,反映爱情生活的有《五更阳雀啼》、《十月探妹》、《十双鞋》、《十月飘》等。这些歌词一般是抒情的、健康的,表现了勤劳质朴的山民性格和对幸福、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有时还含有规劝、警戒世人的意思。
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即使说理,也是寓于形象之中。如《十月飘》的第一段。
有之分,一般均由男演员担任,其中一个乔装旦角。地花鼓中的旦角类似戏曲中的花旦;粉脸蛾眉,挽青螺髻,戴绒花,插步摇,挂项链,披云肩,穿粉红衫裤,着绣鞋,腰间水绿绸带,手拈大红软缎巾,舞姿优美;丑角类似戏曲中的小丑,花鼻白唇,穿青布排扣直襟箭袖衣,套灯笼裤,踏黑色便鞋,手执白纸宽骨折扇,舞态滑稽。舞蹈动作多配合歌词内容,每段过门中,有较大的变化,或交叉绕半圆场,叫“穿云渡月”,或绕“∞”字,叫“彩蝶穿花”,或旦角舞动彩巾,原地缓缓转动,丑角在头上翻动折扇,绕旦角作矮步旋舞,叫“荷花出水”,不一而足。舞蹈身段步法,也有讲究,旦角模拟小足姿态,多行娇步,轻柔婀娜,如风摆嫩柳,有时走云步,轻移莲趾,如风行水不;丑角的步法分高步矮步两种,高步弹跳轻松,刚劲有力,矮步直腰蹲膝,滑稽可笑。
整个演出约三十分钟,演完即向前转移,另辟场地,连环表演,而群众围观如堵,随着兴致高涨,可任意谈笑,随便叫好,甚至与演员逗趣,每演完一场,部分热心观众,跟着演员、乐手琴师,一窝蜂地转移场地,与新来的观众重新围成一个圆圈。随着一场一场的演出,观众越裹越多,小孩子挤不进,往往在大人的胯下钻到圈子里来。地花鼓不仅为下层市民所喜爱,就是那些富商豪绅、闺中妇女,每篷街头演出,亦在朱楼绮阁观赏,品评那旦角如何标致,那丑角如何可笑,虽至曲终而不忍离去。
随着演技的不断提高,地花鼓的内容和形式也日趋一致,有了戏剧突冲。此举一例,以见其发展的轨迹。
开场锣鼓
丑:(上)(念)正月元宵到,家家户户放花炮。前面锣鼓响,后面狮子到,狮子到。
(白)有了许久没有到干妹子家里去,今晚元宵佳节,月色明朗,我不免到干妹子家中走走,走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