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花鼓多为两人表演,一旦一丑(扮成一对情人或一对夫妻),旦角自古来是男扮女装,后才发展为男扮男,女扮女;也有四、六、八人花鼓,男女成双。表演时丑执行折扇,旦执绸巾,不扮演人物,无情节贯穿,有小鼓、阴锣、大钵、马锣等击乐伴奏。锣鼓声中先由丑角出场,手持折扇,咏罢介词(登场诗),接着与锣鼓班子搭白,与观众交流,插科打诨,有固定的台词,也有即兴创作的,然后请出旦角边唱边舞。丑角表演诙谐、大方、旦角表演含蓄、羞涩。 地花鼓
地花鼓表演的内容大多是劳动和爱情生活,如“数花”、“探郎”、“奴在闺房闷沉沉”、“十二个月”、“五更”、“十爱”等,也有唱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如“乌鱼招亲”、“玉堂春”、“一出宝台面朝东”、“一进门来把脚跌”等,有的内容是恭贺、祝福之词,这类大多是即兴创作。
地花鼓舞蹈动作新颖,节奏明朗,动态优美,舞蹈性强,有固定的步伐和造型。特点是下沉、扣胸、稍曲膝、扭腰、晃肩、绕扇花等。无论调度和造型,旦、丑角都相距很近,来往舞时“背靠背,面对面”,不能超过一条板凳的长度,所以表演不受场地限制,堂屋、稻场、屋场、阶檐均可演出。
地花鼓音乐唱腔多采用民歌小调,没有固定的曲牌,因而造成唱腔自由化的特点,加上各地艺人把自己熟悉的民歌小调大量渗入使用,又使地花鼓更为生动丰富,结构完整。各地的地花鼓虽同出一源,但风格特色各有差异,有代表性的如秭归三闾花鼓子、茅坪建东花鼓、两河跳花鼓、新滩琵琶丝弦、兴山南阳地花鼓、榛子地花鼓、古夫地花鼓、高桥地花鼓和宜昌平善坝地花鼓、莲沱地花鼓等。
南县“地花鼓”起源于清代嘉庆初年,是南县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从民间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以其朴实粗犷的动作、活泼自然的表演、巴酽的生活气息、独特的艺术风格,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湖南的长沙花鼓戏就是在这种地花鼓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南县“地花鼓”的启蒙期是对子地花鼓。一丑一旦(丑、旦都是男人装扮的)持扇持绢 ,同歌同舞,配有锣鼓唢呐,欢娱在屋场乃至渔舟之上。它的发展期为清代嘉庆年间,当时,南县北河口、牧鹿湖等乡镇马戏团盛行,后与对子地花鼓揉合,演变出了一种新的民间艺术形式,即竹马地花鼓。清代道光年间,境内垸落雏成移民纷至沓来,闹元宵、庆中秋加围龙与之吻合,便把南县“地花鼓”推向了兴旺时期。解放后,欢庆土改和合作化人民公社成立的庆典,把地花鼓推向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十年文革,地花鼓亦戴上了封资修的帽子,走过了冷落沉寂禁锢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使文化生态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濒危状态日益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