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伞降、机降方式投入地面作战的兵种或部队,通称伞兵。一般隶属空军,有的隶属陆军。 空降兵跳伞
最高建制单位在大多数国家为师或旅,少数国家为军。人员经过专门的空降训练,装备轻便,能伞降或机降。具有空中快速机动能力,能超越地理障碍和地面防线,直接进入敌后进行突然袭击,是用于快速部署和纵深攻击的重要力量,既能配合正面进攻(或登陆)部队作战,也能在敌后独立作战。[2]
基本任务是:对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战略要地实施突然袭击;夺取并扼守敌方战役、战术纵深内的重要目标或地域;实施快速部署,应对紧急情况;在敌后进行特种作战。[2]
空降作战诞生于一战,德国、法国等国多次在敌后伞降单兵遂行破袭和侦察任务。[5]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些军事专家探索建立空降兵的问题。1918年,美国W.米切尔等曾提出用轰炸机群将1个步兵师空降到德军战线后方实施攻击的设想。战后,运输机、降落伞的发展,为建立空降兵提供了物质基础。
苏联于1930年开始试建空降兵支队,1932年扩编为空降兵旅。随后,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也相继组建空降兵。 30年代的苏联空降兵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空降兵迅速发展,并大规模用于作战。大战初期,苏联有5个空降兵军,德国有2个空降兵师。以后,苏联发展到10个空降兵军,德国发展到1个空降兵集团军(8个师)。美国、英国、日本于1940年开始组建空降兵。大战结束前,美国有5个空降兵师和数个独立空降兵团,英国有3个空降兵师和数个独立空降兵旅,日本有1个空降兵师。战争中,交战国进行了100余次各种不同类型的空降作战。
德国于1940年4月闪击丹麦、挪威时,首次成建制使用空降兵,空降1个伞降团和3个机降团。 诺曼底战役中的美国空降兵
美、英、波军在1944年9月进攻荷兰的“市场―花园”战役中,使用空降兵的规模达1个空降集团军,共3个师又1个旅,计3.5万余人以及大批火炮、车辆和其他作战物资。战后,编有空降兵的国家越来越多,空降兵的编制和装备不断改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局部战争中被广泛使用。如法军在印度支那战争中,美军在越南战争、入侵格林纳达和入侵巴拿马中,苏军在入侵阿富汗战争中,以及中东战争中,都使用了空降兵。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军队有空降兵。在中国,国民党军队于1944年1月组建伞兵团,1948年扩编为3个团,并在空军设立伞兵司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0年9月17日组建第一支空降兵部队――空军陆战第1旅,归空军建制。下辖狙击营、坦克营、迫击炮营、战防炮营以及侦察连、高射机枪连、工兵连、通信连、运输连等。1951年9月,该旅改编为空军陆战第1师,1957年又改称空降兵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