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10月26日,弗朗索瓦·密特朗(以下简称:密特朗)出生于法国西部夏朗德省雅尔纳克市。密特朗的童年是在家乡和外祖父家度过的。他聪明好学,颇得外祖父疼爱。他每天潜心读书,除了文学,对史地感兴趣。[6] 17岁的密特朗
1925年,密特朗被送到圣保罗中学去读书。他的历史、地理、语文、拉丁韵律、宗教课学得很好,而对于他不喜欢的学科,则学习成绩平庸,他在这里度过了9年的寄宿生活。[4]
1934年6月,密特朗中学毕业会考合格,各科成绩顺利通过。10月到巴黎,进入巴黎大学,在文学系、法律系就读,也到巴黎政治学院去上课。[4]
1938年,密特朗完成了大学学业,是政治学院的优秀毕业生。9月根据义务兵役制被征召入伍。他没有考取圣西尔军事学院,作为一名二等兵去服兵役,于1938年10月慕尼黑条约签订的第二天到了伊夫里堡,编入殖民地步兵第23军团,驻守在马奇诺防线。[4]
1940年5月10日,德军坦克冲下了色当山地。6月14日,一颗迫击炮弹在密特朗的头顶爆炸,他当即失去了知觉,被同伴们救走,送到布鲁耶雷医院。辗转六个医院之后,密特朗终于到达维泰勒。由于法军全线溃退,密特朗和许多伤员一起,被囚禁在德国卡塞尔附近几公里的9A战俘营。同年秋天,密特朗被转送到靠近魏玛的第9C战俘营。他被编入由200个俘虏组成的编号15t5战俘小队。整个冬天他们都被派去修路。[4] 密特朗年轻时的军装照
1941年5日凌晨,密特朗和难友勒克莱尔神甫一起,乘战俘小队出营劳动的机会逃跑。3月26日,他们到达距瑞士边境约4公里的地方,被德国人发现。他们被抓回来,关在邻近的施佩钦格小镇的监狱里,不久被送回第9A战俘营。[4] 在11月份的一天夜里,在巡逻兵换哨的空隙中,他再次越狱。黎明时分,他又被抓走了。德国人把他送进布莱附近的一个专为逃跑者设置的特别的集中营。[4] 12月10日,他第三次越狱,在酒店里躲了两天,接着他被送到梅斯,由埃莱娜修女的地下网照管,之后转运经火车离开。12月24日晚上,回到了故乡雅纳克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