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在汉语中主要有两层含义[6] [7] :
知识分子:泛指以读书治学为业、从事文化工作的群体,如元代张可久《卖花生·怀古》中“读书人一声长叹”的表述[7]
学生:特指在校学习的年轻人,如夏丏尊《文心》中“读书人的心犹如深井”的比喻[7]。
唐代:敦煌文献中已出现该词,如唐代《敦煌变文集·燕子赋》和元代张可久《卖花生·怀古》中的引用所示[7]。
清代:文学作品中常体现读书人与婚俗的关系,如《野叟曝言》描写读书人“三妻四妾”的社会观念[2]。
现代:词义分化为知识分子与学生的双重含义,并衍生出方言用法[6][7]。
中国古代根据读书人的特质形成16种雅称[3] [5] :
专注向学类:书痴(陆游)、书淫(皇甫谧)、书癫(陆游)。[3][5]
学识渊博类:书库(公孙景茂)、书橱(李纲)、著脚书楼(赵元考)。[3][5]
藏书特色类:书城(李泌)、书仓(曹平)、书巢(陆游)。[3][5]
特殊群体类:斗酒学士(王绩)、不栉进士(才女)。[3][5]
陕北地区将“读书人”特指为在校学生,例句“你后生还是个读书人咧,咋这么不讲理来咧”[7] ,体现地域文化中对该词的身份限定。
读书种子[8] :
释义:指知识分子和学生。[6]
出处: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首次记载'读书种子'一词,明代方孝孺因拒降被诛杀时被称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8]
文化意义:强调读书人对文化血脉延续的关键作用。[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