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好无损"由"完好"(完整无缺)与"无损"(未受损坏)组合而成,核心含义指事物未发生任何形式的质量损耗或形态缺失。既适用于具体物件如建筑、器具的物理保存状态,也延伸至抽象概念如人际关系、权益保障等非物质领域。
作为联合式成语,前后两组词素"完好"与"无损"构成并列关系,通过双重强调增强语义完整性。其中"完"强调形态的完整性,"损"特指物质缺损或功能减损,结构上形成从整体到细节的递进说明。
描述实物保存:大桥历经百年洪水冲刷仍完好无损
文物维护场景:宋瓷表面釉色保持完好无损状态
抽象状态描写:家庭关系在网络舆论冲击下依然完好无损
科技应用实例:采用米纸印刷技术后芯片完好无损
近义词"安然无恙"侧重结果的安全性,"完璧归赵"强调原物归还的特性,而"完好无缺"与其构成完全同义替换关系[1] [2] 。反义词"支离破碎"突出形态瓦解,"残缺不全"侧重局部缺失,形成鲜明的语义对立。
陈立德在《前驱》中设问"埋藏地底的黄金纵然永远完好无损,又有什么价值",通过质疑静态保存意义深化主题表达。阿来《尘埃落定》描写"织物消失但皮肉完好无损",以反差手法突显身体状态。
该成语在句中主要承担谓语功能,如"古籍完好无损地存放在地库";作定语时可修饰具体名词,如"完好无损的明代青花瓷"。其语法适配性使其既能独立表意,也可结合专业术语增强描述精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