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古称韶州,以山水闻名,也以山水得名。韶关的“韶”来自今丹霞山范围内的韶石山。传说虞舜南狩苍梧,奏韶乐于石上,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因而得名。韶关的“关”来自明清时期在韶州府设立的税关,以太平关统领祯江河上的太平桥关、武江河上的遇仙桥关以及北门旱关。数百年间南来北往,韶关是清乾隆年间全国税额过10万两的十二个税关之一。[46]
今韶关市所属各县(市、区),因受南岭山脉的阻隔,上古时代与中原联系甚少,当时并无实体建置。秦统一六国,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略定扬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今粤北各地其时均未建县。高祖建汉后,本境开始建县。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越后,以粤北5个县内属桂阳郡,郡治在郴(今湖南省郴州市),隶于荆州。东汉各期,省阳山县,并入含洭县。两汉时期,今南雄、始兴一带尚未独立建县,地属扬州豫章郡南野县(古代野同婪,或写作壁)。三国两晋及南北朝时期,开始在粤北设郡置州。南朝时期,朝代更替和州郡废置频繁,建置沿革较为复杂。[47]
隋唐时期,全国重新统一,粤北建置渐趋稳定。唐朝时期韶州先后领3个县、6个县、3个县,唐贞观元年(627年),韶州属岭南道。五代时期,后梁乾化元年(911年),韶州领6个县。宋元以后,南(雄州)、韶(州)、连(州)三地的建置,或为州,为路,为府,辖区大体不变。到元末,设置为韶州路、南雄路2个路及英德州1个州,属广东道。明朝英德州降为县,韶州府、南雄府2个州辖8个县。清沿明制,韶州府的建置一直不变,领6个县。南雄府于清朝降为直隶州(保昌附郭),领1个县。以上府、州,均隶属于广东省。[47] 韶州府城图(清·同治)(来源:韶关市地方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