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绿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2]
实际上,湖泊水库等水体的富营养化自然条件下也是存在的,不过进程非常缓慢,这就是地理学意义上的富营养化。然而一旦水体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这种转变的速度会大大加快,特别是在平原区域,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大量污水进入水体,带入大量的营养物质,极大的加速水体富营养化进程。人们通常所说的富营养化是指这种在人为条件的影响下,大量营养盐输入湖泊水库,出现水体有生产能力低的贫营养状态向生产能力高的富营养状态转变的现象。[3]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有机污染类型,由于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天然水体而恶化水质。施入农田的化肥,一般情况下约有一半氮肥未被利用,流入地下水或池塘湖泊,大量生活污水也常使水体过肥。过多的营养物质促使水域中的浮游植物,如蓝藻、硅藻以及水草的大量繁殖,有时整个水面被藻类覆盖而形成“水华”,藻类死亡后沉积于水底,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鱼类因缺氧而大批死亡。
1、工业废水排放
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含有较多的氮和磷,它们首先来自工业废水。钢铁、化工、制药、造纸、印染等行业的废水中氮和磷的含量都相当高。近年来,工业排放的废水逐年递增。据报道,2001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达201亿t。但由于技术与资金的原因,大部分工业废水只经简单处理甚至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等水体中,许多废水中所含的氮、磷等物质也就不断地在水体中累积了下来。
2、生活污水排放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产生了大量的生活污水,2001年全国生活污水排放达227亿t,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富含氮、磷的有机物。其中的磷主要来自洗涤剂。据统计,2001年全年排放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140615万t,比上年减少2.7%。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607.5万t,比上年减少13.8%;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799万t,比上年增加8.0%。可见,生活污水已逐渐取代工业废水而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最大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