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中学问世代相传,有本有源。指人学问好,有家学根底。[4]
《北史·江式传》:“式少专家学。”[1]
《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测其渊源,览其清浊,未有厉俗独行若宁者也。”
宋·朱熹·《答何叔京》:窃闻执事家学渊源之正,而才资敏锐绝出等夷,其深造默识固有超然,非诵说见闻之所及也。
明 梁云构《袁节寰晋大司马奉命乘传锦还序》:“时宰相詹幕君(袁可立)渊源家学,亦鼎器也。”[3]
清·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四·与刘北海》:客尘南北浪奔走,家学渊源迷步武;先子音容渐渺茫,典型何处追王父?
清·曹雪芹·《红楼梦》·七八回:小哥儿十三岁的人就如此,可知家学渊源,真不诬矣。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六回》:他们二位都是家学渊源,此去定然连捷。[1]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五回:当日伯伯大魁天下,谁人不知,所谓“家学渊源”,六位姐姐如果与试,自然也是前列,怎么倒说藏拙的话。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三回[2] :不是职员家学渊源,寻常悬壶行道的人,像这种方子,他们肚皮里就没有。[4]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形容继承家学,功底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