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位置及走向图
小兴安岭,或称小兴安岭山脉,纵贯黑龙江省中北部。西北以嫩江为界与大兴安岭相连,东北至黑龙江岸,接大兴安岭支脉伊勒胡里山,东部连接三江平原,东南抵松花江畔,与张广才岭相接,西南与松嫩平原毗连。[1] 小兴安岭与黑龙江以北俄罗斯境内的北东走向的山脉是一个整体,北段在俄罗斯境内,称为布列亚山脉;南段在黑龙江省境内,称为小兴安岭山脉。小兴安岭位于黑龙江省北部,西北以五大连池-黑河一线与大兴安岭相接,东南达松花江谷地,东北以黑龙江为界,东接三江平原,西以小兴安-铁力-巴彦为界,与松嫩平原相邻。南北长约450公里(一说500公里[1] ),东西宽约210公里,面积77725平方公里。[2]
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绵延约,一般海拔500—1000米。山势和缓,北低南高,伊春附近的大箐山海拔1203米。地貌相比差异显著,南坡山势浑圆平缓,水系绵长;北坡陡峭,成阶梯状,水系短促。北部多丘陵台地,地表以砂砾岩、玄武岩为主,河谷多宽谷;南部低山丘陵区,多出露海西期花岗岩,河谷多形成“V”形谷。[1]
小兴安岭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大致以嘉荫至铁力一线为界,东部为海西褶皱带,山体主要由海西花岗岩构成,其次为下元古界变质岩系。受新华夏构造体系影响,中生代形成一些内陆盆地,在盆地里沉积了煤系地层。燕山运动期间断裂活动显著,并有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喷发。山脉走向为北东、北北东向。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穹状隆起,使各级夷平面向四周倾斜。西部为第三纪内陆断陷,地势较低,山脉走向大体近于北西向。全区普遍分布着第三纪的松散砂砾岩、页岩及新生代玄武岩。西北段为“孙吴地堑”,在中新世初断陷下沉,沉积了大量的第三纪松散的砂砾岩、泥岩,基底为花岗岩。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发生火山活动,形成大片的玄武岩熔岩台地。同时有轻微的翘起,沿北西方向断裂隆起,成为嫩江和黑龙江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