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琼脂平板及肉汤培养基中生长不好,需在培养基中加入血液或组织液方能生长。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链球菌还需在培养基中加入多种生长因子。10%CO2可促进链球菌生长及溶血作用。多数有致病作用的溶血性链球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需氧或兼性厌氧。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圆形隆起、表面光滑、灰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细小菌落,多数菌株菌落周围有β溶血现象。在血清肉汤培养基中生长时易形成长链状,管底呈絮状沉淀。 左为革兰染色
能发酵简单的糖类,产酸不产气。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
链球菌抗原构造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1. 核蛋白抗原 或称P抗原。用弱碱提取链球菌的产物中有蛋白质及其它物质的混合物,称为P物质。P抗原无特异性,各种链球菌均相同。
2.多糖抗原 或称C抗原。存在于多数链球菌的细胞壁中,是链球菌分群的依据。
3.蛋白质抗原 或称表面抗原。是链球菌细胞壁的蛋白质成分,位于C抗原外层。A族链球菌的蛋白质抗原有M、T、R和S四种不同性质的抗原组分,与致病性有关的是M抗原。
多数链球菌不耐热,60℃30分钟可被杀死。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在干燥的尘埃中可生存数月。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和磺胺药极敏感,极少有耐药株发现。
A族链球菌较强的侵袭力取决于其能产生多种胞外酶及毒素。
1.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 围绕在M蛋白外层,与M蛋白共同构成A族链球菌的菌毛结构。人类多种细胞膜上均有LTA受体,LTA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增强细菌对宿主细胞的粘附性。
2.M蛋白(M protein) 是A族链球菌主要的毒力因子。其毒性作用一方面表现为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及抗吞噬细胞内的杀菌作用;另一方面M蛋白可诱发机体的变态反应。提纯的M蛋白与心肌组织有交叉反应,推断M蛋白是风湿热的重要致病因子。M蛋白与其相应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3.致热外毒素(pyrogenic exotoxin) 亦称为红疹毒素(erythrogenic toxin)或猩红热毒素(scarlet fever toxin)。化学组成为蛋白质,有A、B、C三个血清型。毒素A是由携带溶原性噬菌体的A族链球菌产生。此毒素与毒性休克综合征有密切关系。从链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患者体内分离到的A族链球菌,大多数都产生致热外毒素或携带毒素基因,仅有15%其它类型感染患者体内分离到的A族链球菌携带此毒素基因。致热外毒素能改变血脑屏障通透性,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引起发热、皮肤红疹,是猩红热的主要致病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