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先铭,出生于1912年1月,江西九江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后又留学法国,学习军事。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钮先铭奉命返回国内,参加了淞沪会战。在南京保卫战中,他率部负责守卫光华门、中山门一带。[2]
11月12日,上海失守后,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便成为日军攻击的首要目标。蒋介石决定派唐生智率10万部队固守南京。12月初,南京外围阵地已有多处被日军突破,守军在城垣附近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12月8日晚,南京卫戍司令部作出了收缩防御阵地的部署。紧接着,在日寇的紧追猛轰之下,唐生智只能疲惫应对,经过3天的激战,光华门、雨花台一带战事逐渐吃紧。12月12日下午,南京卫戍司令部发出总撤退命令。当钮先铭接到上级的撤退命令时,他已经指挥战斗一天一夜没有合眼。于是,他开始率领工兵营向挹江门方向撤退。[2] 钮先铭
因守军撤退时组织无序、指挥失灵,军令也传达不畅,致使有的部队收到了撤退命令,有的没有接到命令。当时,从城中心往江北方向的各条道路出现严重拥堵,无法顺利通行。挹江门作为通向下关江边的主要通道也早已是人满为患。“逃难的人挤满了城门洞……被挤躺下去的就爬不起来,给踩死在下面……”钮先铭的妻兄,时任教导总队第一旅第二团团长谢承瑞,就是在这场混乱的撤退中,因身体虚弱被拥挤失控的人群踩踏而亡。[2]
钮先铭好不容易挤出挹江门,来到长江边时,却又发现这里已没有任何可以渡江的工具。原来,负责守卫南京的最高长官唐生智为表示“背水一战”誓死守卫南京的决心,早前已命第36军宋希濂部撤走了几乎所有的渡江船只。这样一来,大量守军被阻挡在长江边上,只能自谋出路。[2]
钮先铭伫立江边苦想办法,一时却无头绪,手下官兵在等待无望的情况下也只得四散自行寻找生路。最后,钮先铭找来几根木头扎了一个简单的木筏企图渡江,但离岸不久便从木筏上掉落水中,幸好他在江中扑腾挣扎时抓住了一根圆木。于是,借助这根“救命木头”沿江而下,他游靠到了下游的上元门附近。[2]
由于坚壁清野,所有沿江的民房都已被日寇破坏。钮先铭上岸后,只身找到了附近的一所小庙永清寺,敲开了寺庙的大门。该寺庙占地约6亩,庙宇有3小间。庙内住有3僧两俗,除1名30岁左右的年轻和尚外,其余都是70多岁的老者。[2]
庙里僧俗们一开始因怕受到牵连生出事端,并不愿意收留钮先铭。然而,钮先铭的温文尔雅和彬彬有礼感动了庙里管事的人,最终他还是被收留了下来。老和尚把自己的僧衣借给他穿,并为他剃了发,让他入了僧,取法名为“二觉”。[2]
随后的日子,日军进行了为期月余的野蛮大屠杀。当时,寺庙的日子也并不太平。躲避在寺庙附近的士兵、老百姓越来越多。日寇知道有很多军人已混入和尚或平民队伍,因此,常会不定期地进行搜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