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德星(英语:Barnard's Star,发音为 /ˈbɑrnərd/)是一颗质量非常小的红矮星,位在蛇夫座β星附近,蛇夫座66星的西北侧,距离地球仅约6光年远。美国天文学家爱德华·爱默生·巴纳德在1916年测量出它的自行为每年10.3角秒,是已知相对太阳自行最大的恒星。为纪念巴纳德的发现,后来称这颗恒星为巴纳德星。巴纳德星距离太阳约1.8秒差距(6光年),是蛇夫座内距离我们最近、宇宙中第二接近太阳的恒星系统,也是第四接近太阳的恒星,前三接近太阳的恒星都是半人马座α系统的成员。尽管它如此的接近地球,但是人类裸眼仍然看不见巴纳德星。
由于它相当接近太阳,而且位于容易观测的天球赤道附近,所以M型矮星巴纳德星比任何恒星受到天文学家更多的研究和注意。天文学家的研究曾经聚焦在恒星的特征、天体测量和推敲系外行星可能存在的极限。虽然这是一颗古老的恒星,天文学家仍然观测到巴纳德星发生过耀斑爆发。
天文学家曾对这颗恒星的一些研究题材发生争议。从1960年代初至1970年代初长达十年之久,天文学家彼得·范·德·坎普(Peter van de Kamp)曾声称有一颗巨大的气体行星环绕着巴纳德星,一些天文学家也接受他的说法。天文学家后来认为恒星附近可能存在类似地球的小型行星,所以巨大行星存在的可能性就大为降低,彼德·范德的主张也被推翻。天文学家十分注意这颗恒星,它也是无人旅行到邻近的恒星系统可以快速前往研究的一个目标。
巴纳德星是一颗M4型的黯淡红矮星,观测者必须使用望远镜才能看见。它的视星等为9.54等,与全天最亮的恒星天狼星(-1.5等)和裸眼能看见的最暗星(+6.0等)相较之下(亮度的关系是以对数计算),9.54等的巴纳德星亮度只有6等星的1/27。
巴纳德星的年龄介于70亿至120亿年之间,不仅比太阳古老,天文学家还认为它可能是银河系中最古老的恒星。它已经失去了大量的转动能量,光度的周期变化显示巴纳德星自转一周需要130天(相较之下太阳只需要25天)[1] 。因为巴纳德星是一颗古老的恒星,所以长久以来都被假设是一颗休眠期中的恒星,但是天文学家在1998年观测到一个强烈的恒星耀斑,所以巴纳德星其实是一颗耀星。巴纳德星也是一颗变星,标示为蛇夫座V2500。
自行运动是天体在天球上对应的横向速度(相对太阳的“横向”移动),巴纳德星的自行速度是90公里/秒,相当于每年在天球上移动10.3弧杪,所以这颗恒星在人的一生中可以移动四分之一度,相当于满月视直径的一半。
巴纳德星的径向运动朝着太阳接近,所以天文学家可以观测到蓝移。目前有两份星表列出巴纳德星的径向运动数值:SIMBAD是每秒106.8公里;ARICNS是每秒110.8公里。天文学家将这些测量值与自行运动一起考虑后,认为它在太空中朝着太阳的相对速度是每秒139.7公里或142.7公里。天文学家根据巴纳德星朝向太阳移动的速度推算,它将在公元9,800年时最接近太阳,届时距离为3.75光年,但是当时最接近太阳的恒星是比邻星,因为它将会移动到比巴纳德星还要更接近太阳的位置。令人失望的是届时这颗星依然很黯淡,视星等只有8.5等,裸眼仍然看不见它,之后它又将稳定的远离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