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境内沿沮漳河流域,已形成原始社会群落。
商,属权国。
春秋时期,属楚地。
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白起伐楚,在郢都置南郡,始设当阳县。其境东临汉水,西抵沮河,南至麦城,北达今荆门中部。
秦,取消当阳县,其地并入郢县,属南郡。
西汉,当阳地域初为临江国,后置江陵县。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析江陵复置当阳县,领辖境域如初,其县城后迁至沮漳流域,滨临漳河。新莽代汉(9~24年),升编县为南顺郡,领鄀县、当阳县。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魏武得荆州,废南顺郡复置编县,与当阳县同属南郡。建安十四年(209年),曹仁败北,当阳、编县同属东吴南郡。建安十九年(214年),吴蜀分荆州,当阳、编县属蜀汉。
三国时期,吴置南郡,当阳属南郡。
西晋,沿吴制。东晋永和八年(352年),划当阳县东境置武宁县。隆安五年(401年),移沮漳流域2000户设武宁郡。同时,废武宁县设长宁县。当阳县境西迁,领地越过沮水,辖区至原临沮县南境。当阳县城迁至今玉阳镇。当阳、长宁同属武宁郡。不久,与编县同属南郡。
南北朝时,宋、齐沿晋制。梁天监元年(502年),划当阳、编县地置安居县,属南郡。西魏大统元年(535年),划当阳地置绿林县。当阳、安居、绿林同属上黄郡。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当阳、编县合并,置平州。
隋开皇七年(587年),废平州为玉州,属荆州总管府。开皇九年(589年),废玉州及所领属地,复置当阳县。开皇十八年,废安居县为昭丘县。大业元年(605年),废昭丘县为荆台县。不久,将荆台县并入当阳县,属南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将当阳改称基州,不久改为平州。武德六年(623年),改平州为玉州。武德八年(625年),废玉州,复置当阳县,属江陵郡。贞元二十年(804年),废当阳县入荆门县,属江陵郡。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在当阳设荆门军,领长林,属江陵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