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由"徒""劳""无""益"四字构成:"徒"指白白地,"劳"指劳动,"无"表示没有,"益"即好处,组合后整体含义为白费力气而没有收获。在宋代袁燮《伐武冈林守进治要札子》中使用"徒劳无益"来批评不切实际的改革主张,清代林则徐《查勘矿厂情形试行开采折》则用其评价无效的行政措施[1] 。
明确记载的文献来源包括:
宋·袁燮《伐武冈林守进治要札子》:'夫溺于卑者,固不足论;而过于高者,徒劳无益'
清·林则徐《查勘矿厂情形试行开采折》:"倘实系硐产全枯,徒劳无益,则名是实非之厂"[1]
该成语在句子中主要承担两种语法功能:
作谓语:直接陈述行为的无效性,如"你自己不努力,别人再帮助也徒劳无益"[1]
作宾语:作为动作的承受对象,如"我们要摒弃徒劳无益的工作方式"
语义网络包含多层次关联词汇:
近义系统:徒劳无功、劳而无功、枉费心机、竹篮打水等
反义系统:不劳而获、行之有效等2个对立概念
该成语在近现代语境中的典型运用包括:
生活哲理:"种地不施肥,徒劳无益白忙活"
工作方法:"做事要讲效益,徒劳无益的事不要去做"[1]
教育警示:"不掌握学习方法,题海战术徒劳无益"[1]
在语言文化传播中形成多项衍生内容:
谜语:人间好事师做尽(打一成语)
接龙:益寿延年→年复一年→年轻力壮等50余组[1]
外译:英语对应"flog a dead horse"或"futility",俄语译为"дáромтрудиться"
单字在成语中的具体含义:
徒:副词,表示白白地[1]
劳:动词,指耗费体力或脑力
无:否定副词,相当于"没有"
益:名词,指好处、成效[1]
该成语具有三个显著使用特征:
多用于否定句或劝诫语境,带有明确警示意味[1]
常与"事""行为""努力"等名词搭配,构成偏正短语
现代多用于批评形式主义、低效劳动等社会现象[1]
该成语在语言学领域引发两项重要讨论:
与"徒劳无功"的语义差异:前者强调"无益",后者侧重"无功"
联合式结构的语法特征:前后两段"徒劳"与"无益"构成并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