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费力气'形容做事方法不当或客观条件不成熟时,虽然投入大量精力却无法实现目标的状态。其语义重点在于强调无效劳动的结果,常与因果关系的逻辑关联使用[1] 。例如:"不分析市场需求就盲目生产,最终只会白费力气。"
该成语的语义源头可从两处文献追溯:
唐代诗作:寒山在《诗》中以'徒劳无得者,辛苦费精神'等句,暗喻无效努力的状态,为成语的文学溯源提供了早期例证。
禅宗典籍:《景德传灯录·王敬初常侍》记载'韓獹逐塊'典故,以古代名犬韩卢追逐土块的比喻,阐释"但念声色,则被外物求索……总是自嫌住著,所以白费力气"的哲理,形成与该成语的语义互证。
竹篮打水一场空:源自民间俗语,通过竹编器具无法盛水的物理特性,直观比喻无效劳动的结局。
韓獹逐塊:出自佛教禅宗公案,以韩卢犬追逐土块的荒诞行为,暗喻脱离本质的盲目行动必然导致徒劳。两则典故分别从日常生活经验与宗教哲学维度,强化了'白费力气'的语义内涵。
徒劳无功:侧重于强调劳动过程与成果的完全脱节,如"不遵循科学方法的实验终将徒劳无功"。
枉费心机:隐含对策略失误的批判,多用于描述算计失败的情景,如"妄图掩盖真相不过是枉费心机"。相较而言,"白费力气"更侧重体力或精力的无效支出,而非单纯的心计谋划[1]。
该成语在民间谚语、文学作品及哲学典籍中均有广泛应用:
在俗语体系中,常与"竹篮打水一场空""韓獹逐塊"等构成比喻集群,共同诠释无效行为的多种形态;
现代汉语中衍生出"别白费力气了"等口语表达,成为劝阻无效行动的常用句式;
禅宗文献通过此类成语阐释"破除执着"的教义,使其成为东方哲学中反思功利主义的语言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