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摩耶是一个出身于名门的二十四岁的姑娘,正当青春年华,但由于父亲早逝而缺乏丰厚的嫁妆,只得待字闺中。出身于家世低微的婆罗门家庭的青年罗耆波,也是一个孤儿,同摩诃摩耶从幼年时起就是一对无猜的伴侣,长大后又相互爱慕。
一天,罗耆波和摩诃摩耶在河边的一所破庙里约会时,摩诃摩耶的哥哥帕凡尼查兰·查托巴迪雅闯进破庙,带走了摩河摩耶。当天晚上,他又把摩诃摩耶带到火葬场旁边的一间停尸待焚的屋子里,那里躺着一个正等候死神来临的老婆罗门,在祭司喃喃地念诵经文和垂死者的呻吟声中,摩诃摩耶的哥哥迫使她和将死的老婆罗门举行了“婚礼”。随之而来是她变成了寡妇。但是,更惊人的是,根据寡妇殉葬的制度,火葬场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典礼,摩诃摩耶被捆在柴火堆上,为死去的丈夫殉葬。正当火焰窜上来时,突然雷电交加,倾盆大雨,烈火被扑灭。摩河摩耶幸而得以生还,可是她那美丽的面容却被大火毁掉了。她从家中取了一幅长长的面纱遮住脸,走到罗耆波的住处,对他说:“我不是从前的我了,我完全变了。只有我的心还是旧日的心。只要你提出,我还能回到火葬堆去。但是,你如果发誓永不拉开我的面幕,永不看我的脸,我就会在你家住下来。”罗耆波同意这个要求,放弃了家中所有的财物,和摩诃摩耶一起在暴风雨中出发到一个新地方去。
一对情人终于在一起了,但因为那一层面纱所隔,罗耆波觉得并不快乐。一个云开月朗的夜晚,罗耆波按拣不住,来到摩诃摩耶的卧室,借着月光看见她的“脸颊上昔日的美丽被火葬场的烈焰用它无情的贪馋的舌头舐净了”,留下的只是可怕的残迹。他吃惊地叫了一声,这声音惊醒了摩诃摩耶。摩诃摩耶用面纱遮住脸,一声不响地站起身来,头也不回地走出了这个房间。从此,哪儿也找不到她的踪迹。[1]
摩诃摩耶
摩诃摩耶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是泰戈尔作品中具有独特气质、个性和内心世界复杂的典型之一。摩诃摩耶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失去父母而成为孤女,少有少女的柔情,更多的是庄重以至威严。却因嫁妆不丰,只得“待字闺中”。她虽同罗耆波一起长大,平时对他“百依百顺”,并非没有感情;但囿于门第偏见,她总以为“恋爱是一回事,婚姻又是另外一回事”。她的庄重又往往同其傲气混杂在一起。摩诃摩耶自恃年青貌美,门第高贵,对罗耆波始终不冷不热、若即若离,甚至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视罗耆波的求婚为放纵、冒失,是要叫她“下嫁”与他。但她又泼辣、大胆,敢于冲破门第观念,坦然自若,无所顾忌地与罗耆波相爱。在与罗耆波的关系上,从不戏言失信。她独立自恃,执拗倔强、从不依仗他人,对罗耆波也不例外。甚至在殉葬脱险,已经到了“有家归不得”的恶境,她也昂首挺立,从不屈服,倒是别人折服于她的意志。罗耆波只因看到她那烧伤的脸,冒犯于她,她便扬长而去,纵使罗耆波负罪求饶,跪在她的脚下,也无济于事。可见,庄重、高傲、大胆泼辣、履约不爽、独立自恃、执拗倔强是她的气质。这种气质显示出一种刚强不俗的精神品格,一股压倒一切的气势力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