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词由"弹""着""点"三个语素构成:"弹"读作dàn时指弹丸类投射物;"着"取zhuó音表示接触、附着;"点"特指空间中的具体位置。组合后形成"弹着点"这一完整术语,精准描述射弹接触目标瞬间的空间定位特征[2] 。
在射击训练中,靶面上弹着点的分布密度直接反映射手的射击精度。如环靶射击时,弹着点集中于靶心区域可获得更高环数。实战场景中,弹着点掀起的泥土飞溅现象(见《牵风记》描写)可作为火力覆盖效果的直观判断依据。水面作战时,通过观测水柱的形态与位置,可推断炮弹落点数据进行弹道修正[1] 。
作为典型军事术语,"弹着点"遵循汉语军语的构词规律:
采用"名词+动词+名词"的三音节组合结构[2]
使用"点"作为后缀标识空间定位特性[2]
与"火力点""炮控点"等术语形成系统性词汇网络该构词方式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便于军事人员理解使用[2]。
2022年《现代汉语三音节词语研究》附录词表显示,该词已被《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正式收录,定义为投射物与目标表面接触的第一交点。词典特别标注水面交点的别称"水柱",体现专业术语在不同作战环境中的差异性表达[1] [3] 。
弹着点的判定遵循以下原则:
首次接触原则:以射弹首次接触目标表面的位置为准[1][3]
介质区分原则:水面与地面的弹着点需单独记录并分类统计,与水面的第一交点又称水柱[1]
坐标记录原则:需采用经纬度或相对坐标系标注具体位置靶场训练中,使用激光测距仪与高速摄影设备可精确测定弹着点偏差。
在文学作品《牵风记》中,弹着点被用作战场环境的细节描写元素。作者通过"弹着点掀起的泥土唰唰溅落"的具象化描述,展现炮弹落地瞬间的物理特征与战场压迫感。这种文学化应用既保持术语的专业性,又拓展了其文化表达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