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兼顾”指在处理事务时同时考虑到公家和私人的利益,力求双方均能受益[1] [2] [4] 。其语法结构为主谓式,在句子中多充当补语,用以描述行为方式的效果[1] 。例如:“处理经济问题,要注意公私兼顾”(截至2025年,该例句仍被用作典型示例)[4] 。
该成语源自毛泽东1942年发表的《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文中提出“在公私关系上,就是公私兼顾,或叫军民兼顾”,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对资源配置的特殊要求[2] [4] 。
近义词:
公私两济:出自《晋书·阮种传》,指对公家与私人双方均有益处[3][5][6]。
公私两便:强调公事与私事均能得到照顾[5][6]。
反义词:
公而忘私:指为公共利益舍弃个人利益[4]。
损公肥私:通过损害公共利益谋取个人私利[6]。
该成语结构简洁,表意明确,常被用于政策解读、管理决策等场景[1]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