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时组建,编成主要视作战方向的战略地位、战场容量、敌方可能投入的兵力和己方兵力情况及作战企图等确定。一般能独立进行一个战役方向的作战,还可与其他方面军共同进行数个战役方向或一个战略性战役方向的作战。有的国家的方面军还可用于完成陆战区一个战略方向或数个战略性战役方向任务。[1]
建立方面军的目的,在于对重要方向上作战的部队实施统一指挥,使之协调一致,共同完成作战任务。有些国家将与方面军性质、任务、编成相类似的军队组织称集团军群。[1]
通常都认为方面军最早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不过,1904年日本陆军为参加日俄战争,组建了满洲军,下辖4个军、十几个师团。日本的军相当于集团军,因此满洲军实际上是比集团军更高、即方面军一级的大型战役军团,其后日本也是将其列为方面军一级的。[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参战国军队普遍组建方面军或集团军群。苏军先后组建15个方面军,各方面军的编成依作战任务的不同差别很大,少的辖2~3个集团军、10余万人,多则辖8~9个集团军、达几十万人。日军也组建方面军,由2个集团军和若干独立部队组成。美、德等国组建的集团军群,一般辖2~4个野战集团军。
在中国,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曾编组方面军,不过当时的方面军是在集团军之下的,如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蒋介石)之下有5个方面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之下有9个方面军。方面军为临时编组,下辖少则两三个军,多则七八个军[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组建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分别辖若干军团或军;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方面军的番号随即取消。
抗日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军队野战部队的最高编制为集团军。抗战后期,何应钦任总司令的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下辖4个方面军,每个方面军辖3-4个军,实际上和集团军差不多。[2]
新中国成立后,各野战军和兵团番号陆续撤销,部队平时以军为最大编制单位,战时则编设方面军、集团军。1953年底召开的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在所作《四年来的军事工作总结和今后军事建设上的几个问题》中,谈到了军区调整问题:大军区的划分,原则上应是按照预定的全国作战计划,从未来的作战区分上建立一级军区(战时即方面军)和二级军区(战时即集团军)。在我军军队标号中也有表示大军区(方面军)的标号。[2]
方面军为日本陆军战时临时编组的战役军团。1937年以前,日本陆军的最高编制为军。随着侵华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日军大幅征召兵员,扩建陆军,于军之上再设立方面军及总军的编制。自1937年8月组建华北方面军始,日军先后有21个方面军(包括关东军、华中派遣军),日本战败投降时共有17个方面军。
方面军司令官为陆军大将或陆军中将,方面军参谋长为陆军中将或少将。方面军的命名有两类:一类是以地域命名,如华北方面军、缅甸方面军;一类是以序数命名,如第一方面军、第六方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