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粒陨石主要由4种组分构成,即:球粒、Fe-Ni金属富钙-铝的难熔包体(Ca-Al-rich inclusions,简称CAIs)和似变形虫状橄榄石集合体(amoeboid olivine aggregates,简称AOAs)及细粒基质。一般学者认为球粒、金属和难熔包体是在太阳星云内的高温作用(凝聚作用,蒸发作用)形成的,随后许多CAIs、大多数球粒和Fe-Ni金属在其多期加热过程中发生过熔融,基质、一些CAIs和一些球粒陨石(CH及CB球粒陨石)中的金属似乎逃避了这些高温星云事件,虽然大多数球粒陨石在其母体小行星上经受过热的事件(水的蚀变、热变质和冲击变质),但它们未受到熔融和火成分异作用,因此,它们保存了太阳星云内物理和化学作用的记录。[2]
球粒陨石的特征是具有球粒。球粒大部分呈球形或准球形,主要由硅酸盐组成。球粒的直径为0.1mm至20mm以上,平均直径为1mm。在矿物成分上,球粒主要由橄榄石、辉石或二者混合构成,此外尚有斜长石、石英、玻璃、陨硫铁、金属Ni-Fe以及这些矿物组合而成。因此从矿物组成上可分为单矿物球粒、多矿物球粒和玻璃球粒。另外,按结晶程度和结晶形态可分为玻璃球粒、骸晶球粒、结晶球粒。[3]
球粒陨石是最常见的陨石,其化学成分有明显差异,球粒陨石的化学分类反映了陨石之间的原生差异。根据陨石中TFe/SiO2比值,Feº/TFe比值,橄榄石成分和SiO2/MgO壁纸等化学参数,球粒陨石可划分为三类五个化学群:碳质球粒陨石(C群)、顽火辉石球粒陨石(E群)和普通球粒陨石(H、L、LL群)。[1]
按化学成分区分,球粒陨石有以下类型:
碳质球粒陨石(占所有球粒陨石的3.5%)
普通球粒陨石(占所有球粒陨石的95%),再细分为:
H球粒陨石(占所有球粒陨石的44%)
L球粒陨石(占所有球粒陨石的38%)
LL球粒陨石(占所有球粒陨石的13%)
E球粒陨石顽火辉石球粒陨石 (占所有球粒陨石略多于1%)
R球粒陨石Rumuruti (罕有)
K球粒陨石Kakangari (罕有)
F球粒陨石Forsterite (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