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慌"指急遽忙乱,"忙"表急促状态,双重否定构成强调句式,整体描述主体在压力情境下保持心理稳定与行为有序的特征。与"慢条斯理"侧重动作迟缓不同,该成语着重强调心理状态的镇定自若[1] 。
现存文献记载存在两个起源版本:
元代说: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则你那七禁令看谁人比高,五刑律与我每较一较'
明代说: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五卷'只见翠翘不慌不忙地答道'[1]
具有复合语法功能:
作谓语:如《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这伙人不慌不忙'
作状语:如《醒世恒言》卷十三'冉贵不慌不忙数一数二细细分剖'
作定语:如现代用例'保持不慌不忙的处事态度'[1]
语义关联体系包含:
近义链条: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神色自若等
反义集合:手忙脚乱、心慌意乱、六神无主等[1]
古籍文献记载: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沈琼枝不慌不忙,吟出一首七言八句来,又快又好'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只见那女子不慌不忙把右手从下往上一翻,用了个叶底藏花的架式'
现代作品用例:
巴金《旅途杂记·成渝路上》描写人物状态:'他依然不慌不忙地继续他的工作'
道路交通场景描述:'车子在盘山公路上不慌不忙地打着圈子'
属于ABAC型四字格成语,同结构形式包括:
不三不四
不知不觉
不卑不亢
这种结构通过重复否定词强化语义表达效果[1] 。在语音层面,需注意"慌"字标准读音为阴平声(huāng),避免与"荒"(huāng)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