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12月30日,出生于印度孟买。[5]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
1871年,被送回英国,接受严格的教育。
1877年,进入专门为英国培训海外军事人员的学校联合服务学院学习,在这里,开始读丁尼生和斯温朋的诗歌。[1]
1882年,重返印度,在拉合尔的《民政与军事报》担任编辑工作。
1883年,出版处女作诗集《学生抒情诗》。[2]
1884年,第一部短篇小说《百愁门》在其工作的报纸上发表;同年,诗集《歌曲类纂》出版,正式开始文学生涯。[1]
1887年,到阿哈巴德《先锋报》工作。
1888年,出版短篇小说《山中的平凡故事》《三个士兵》《小威利·温基》《要做国王的人》《黑羊咩咩》《雪松下》,[2] 这些作品皆以印度自然风光、奇异习俗为背景,以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将旅居印度的英国各类侨民的生活、精神状态予以呈现;同年,开始替《每周新闻》《先锋邮报》撰写短篇的小说,引起印度文坛的关注。[1]
1889年,以《民政与军事报》记者的身份开始了经由中国、日本、美国“征服世界”的漫长之旅,途中写了大量札记,结集为《从大海到大海》出版,该书是一部特写集,表现的是为了英国的荣誉而远离家国的英国士兵的故事。[1]
1891年,到南非游历,结识了金刚石大亨西尔;同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消失的光芒》,小说故事情节动人,但总体风格生硬,结构松散;同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生命的阻力》。[1]
1892年,重游美国,与美国作家查尔士·贝勒斯梯尔合作了长篇小说《劳拉长》与诗集《营房谣》,在该诗集中歌颂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英国士兵勇敢战斗的尚武精神的诗作,轰动了英国文坛,并因此获得了“英国军队的行吟诗人”称号;同年,出版小说集《许多发明》与冒险小说《大宝石》。[2]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
1896年,因与妻弟彼第发生冲突而回到英国萨塞克斯定居,出版小说《丛林之书》及《丛林之书续集》,描写印度原始森林中动物的故事。[1]
19世纪90年代后期,把注意力转向政治,关注机械化了的西方社会里的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精神状态。
1897年,出版中篇小说《勇敢的船长们》,写一个美国富翁的儿子失足落水,为渔夫所救,后与渔夫一起捕鱼劳作,成为勇敢和有信念的人的故事;同年,出版自传体中篇小说《斯托凯公司》,对强调纪律和秩序提出质疑。[1]
1900年,再次去南非旅游,创作长篇小说《基姆》,以他熟悉的印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爱尔兰驻印士兵基姆在印度广袤的土地漫游,寻找一条能洗涤一切罪孽的圣河以及又充当驻印英军间谍的故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