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4月23日,马克斯·普朗克出生于丹麦基尔镇(现德国荷尔施泰因)。 1874年的普朗克
1867年,全家搬去了慕尼黑,在慕尼黑的马克西米利安文理中学(Maximilians Gymnasium)读书,并在那里受到数学家奥斯卡·冯·米勒(Oskar von Miller)(后来成为了德意志博物馆创始人)的启发。
1874年,进入慕尼黑大学攻读数学专业,后改读物理学专业。
1877年,转学到柏林大学,在物理学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和古斯塔夫·罗伯特·基尔霍夫以及数学家卡尔·魏尔施特拉斯门下学习。再此期间主要从鲁道夫·克劳修斯的讲义中自学,并受到这位热力学奠基人的影响开始学习热学理论。 1878年学生时代的普朗克
1878年10月,在慕尼黑完成了教师资格考试。
1879年2月,递交了博士论文《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获得博士学位。
1880年6月,以论文《各向同性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态》获得大学任教资格。
1885年4月,被基尔大学聘任为理论物理学教授。
1901年的普朗克
1889年4月,赫尔曼·冯·亥姆霍兹通知马克斯·普朗克前往柏林大学,接手古斯塔夫·罗伯特·基尔霍夫的工作。
1892年,接手柏林大学教职,年薪约6200马克。
1894年,被选为普鲁士科学院(Preuß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院士[6] 。
1900年12月14日,在德国物理学会例会的报告中提出了能量量子化,标志着量子论诞生[8] 。
1907年,拒绝维也纳大学接替路德维希·玻耳兹曼教职的邀请,留在了柏林大学,并受到了柏林大学学生会火炬游行队伍的感谢。
1913年,被任命为柏林腓特烈威廉大学(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校长[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