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朱炳仁出生在绍兴的一个铜艺世家。120多年前,朱炳仁的曾祖父创立“朱府义大铜铺”,第二代时便已远销京城,成就了“朱府铜艺”的金字招牌。而到朱炳仁出生的时候,铜作为军事战略物资,在生活上被使用得越来越少,铜行业基本淡出,到他父亲这辈已经改行做丝绸生意了。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朱府铜艺”又有重拾的机会。朱炳仁年轻时所学是电力学,梦想是当一名电气工程师。当时面对父亲的召唤,也便叩响了铜艺术的大门。好在在无铜可做的年代,他自小跟随父亲学习书法,历经几十年磨炼,打下了深厚的书法功底。凭借父亲留下来的一把铁榔头,他从做铜字、铜牌为始,数年之间,将“书、画、刻、雕、锻、铸”熔于一炉,重振了“朱府铜艺”,开创出铜雕发展的新局面。[113]
受“以铜立业,以书立世”的家训影响,在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以及无锡灵山、潮州开元等数个名寺大庙中,都能见到朱炳仁的铜建筑和铜艺术作品。[9] [10] 他还开创了铜壁画、彩色铜雕塔的先河。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大堂上,展示的也是朱炳仁创作的《春和清妍》。[11] 作品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人民大会堂等。他还在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创建了一座江南铜屋即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12] [103]
共7张 朱炳仁
2005年,朱炳仁与古文物专家罗哲文、古建筑专家郑孝燮先生,怀着对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深厚感情共同提出了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创意,得到全国政协58位政协委员的提案支持,催生了全国政协对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的考察,从而激发了全国人民对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5] 在2006年与2007年朱炳仁随全国政协考察团两次考察大运河全程,总结研究运河保护经验。朱炳仁还提出了“运河品质保护”、“零保护”等新理念,在全国政协的专家论坛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57] 2006年5月25日,朱炳仁主持修建的常州天宁宝塔,在即将完工时遭遇了一场大火,顶层檐瓦装饰全被烧毁,但塔身完好无损。许多人想把废铜扔掉,他从铜渣中洞悉了一批熔铜结晶体,当即捡回两包悉心研究,由此发明了熔铜艺术。不借助模具也可以控制铜液的形状,进而制作出千变万化的铜艺作品。[10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