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特指商铺使用金箔装饰的实体招牌,用以彰显商号实力与历史传承。随着语义发展,现多用于两类语境:一是褒义层面指代具有广泛公信力的传统品牌;二是贬义层面形容虚张声势的荣誉称号[3] [4] 。
出自清代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作为偏正式结构的成语,可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如"金字招牌需要长期经营")、定语(如"金字招牌效应")或宾语(如"打造行业金字招牌")[3] [4] 。其现代用法常含讽刺意味,如鲁迅1925年批评道:"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1] 。
当代语境中多用于揭示名实不符的现象,例如:"某些机构顶着公益组织的金字招牌牟取私利"[3] 。教育领域资料指出,该成语用法需体现"表面光鲜与实际内涵的对比"[4] 。
感情色彩:根据语境呈现中性或贬义
构词特点:采用"金字+招牌"的具象化比喻结构
使用限制:沪江网2025年资料将其列为包含"金"字的典型词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