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封禅书》曰:“封泰山禅梁父者有七十二家”。秦始皇于二十八年,汉武帝于西汉元封元年、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三十二年,均登封泰山又降禅梁父。孔子登梁父,作《邱陵歌》喻推行仁道的艰难。东汉张衡以《梁父吟》喻仕途险恶,诸葛圭曾任梁父尉,诸葛亮随父宦游,好为《梁父吟》。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创作小说也借用《梁父吟》这一佳题为篇名。因此,梁父山有着浓厚的文化和宗教色彩,为一座历史名山。[1] 共5张 梁父山
梁父山
刻于北齐武平元年(570年),由北齐梁父县令王子椿所刻。大般若经石高1.8米,宽2.4米,正面刻经文,《般若波罗密经》刻石在梁父山巅,刻石高约8米,宽5米,状如巨佛端坐。梁父山刻经笔法古朴,笔画俊厚,气韵高逸,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与泰山经石峪、邹城铁山、汶上水牛洞齐名,为山东北朝四大刻经之一,其书法艺术饮誉海内外。
孟子将柳下惠与孔子并提称“圣之和者也”故又称“和圣墓”,柳下惠为鲁国重臣,法不避贵,三次遭罢黜,终不背离鲁国。“坐怀不乱”的故事更是有口皆碑。“和圣墓”历代多有有识之士修葺之举,1992年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主席毛铸伦先生捐资将“和圣墓”修葺一新。建有石坊一座,石碑亭二座。与和圣墓隔柴汶河相望,有和圣故里、柳下祠堂遗址、柳下书堂碑刻。今西柳群众投资百万元恢复了和圣祠,以缅怀这位先贤。
在溪东岸坐北面南依山势叠筑而就。前为“玉皇阁”分上下两层,单檐硬山前廊式结构,下有石砌门,额题“金阙宫”,门前有千年银杏双挺。后为三清殿,西侧前有吕祖殿,后为“六逸堂”。匾额“筱洞天”。观内有清康熙五十三年赵国麟撰书《徂徕礤石峪瞻田碑》,乾隆二十四年成城《游徂徕山记碑》及嘉庆十六年蒋大庆《重修楼阁殿宇碑》等碑碣。溪内又有“徂徕第一”、“竹溪”、“湍激”、“玄,石碑亭二座甫”、“仙闾灵府”、“壁立千仞”等题刻。
隐仙观东侧岭北为“炼丹石屋”,有天然石洞、石门、石床、石枕、石鼎、石灶等,传为于元虚炼丹处。赵国麟题“炼丹炉”。
《史记·封禅书》:“古者,封泰山禅梁父,七十二家。”《大戴礼·保傅》:“以封泰山而禅梁父,朝诸侯而一天下。”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东封泰山,之后降禅梁父。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登封泰山,礼祠梁父。东汉建武三十二年,汉光武帝复封泰山,这位雄才大略的一代帝王,率领大军,浩浩荡荡,雄心勃勃的向泰山进发,封完泰山,又降禅梁父。由是,“自秦汉后侈谈封禅者无不以泰山、梁父并称。”
这座名载史册的梁父山,便坐落在新泰境内的徂徕山东,又名映佛山。其山依傍徂徕,俯临柴汶,山势险峻,故孔子曾以登梁父喻推行仁道的艰难,东汉张衡曾以“梁父艰”来比喻仕途险恶。山巅映佛岩上的北齐梁父令刻经,为此山增添了浓重的文化和宗教色彩。汉唐间乐府流行的《梁父吟》,更是脍炙人口的名曲。以至当代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创作的小说,也借用《梁父吟》这一佳题作为篇名。在梁父山下,还有汉武帝东封时所置的梁父县。汉梁父故城今名古城村,尚残存北部城垣,长约500米,高1—3米,在城址的地面上,可见瓦当、弧形砖及大量陶器残片,均具汉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