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9月1日,承淡安出生于江苏江阴。 承淡安近照
1917年,跟随华士镇瞿简庄学习中医内科和外科。
1920年,学成毕业,走上了医学道路。
1921年,参加王泽中西医学函授班。
1922年,在上海西医周星一处实习。
1925年,在北国镇开设诊所。
1926年,在苏州皮市街开设诊所。
1928年,将诊所开设于北寺塔。
1929年,将诊所搬迁至苏州望亭。
1934年,赴日本学习和考察针灸。
1954年10月,任江苏中医进修学校校长。
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7年7月10日,在苏州逝世,享年58岁。[2] [1] [8]
科研综述
承淡安在学术上融汇贯通中西医学,结合现代解剖学考订腧穴定位;提倡用科学方法研究针灸经络;主张辨病辩证相结合的临床实践;并致力于针灸器械及用具的研制改造,在毫针、揿针、艾条上都有创新。[2] 1954年,承淡安(右)在指导针灸操作手法
学术论著
截至1957年7月,承淡安共撰写论文数十篇,出版医著12种,译作4种,其代表论著有《中国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实验集》《中国针灸学》《校注十四经发挥》《铜人经穴图考》《针灸精华》《伤寒论新注》等。[3]
学术特点
承淡安主张衷中参西,强调临床实践。他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取长补短,相互充实与提高,才是发展医学的正确方向。 承淡安专著《子午流注针法》
承淡安对针刺操作,强调练习手法要狠下功夫,认为指下功夫深厚者,下针不痛,得气、行气操作自如,奏效迅速。在教学中他把练习指力、手法规定为学生的必修课。
承淡安极重视补泻手法,提出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区分各种不同的刺激量,以适应各种不同病症。
承淡安对针灸器械力求革新,试制皮内针、揿针、梅花针、艾条灸等,经临床试用疗效后,再推广应用。[3]
院校建设
1928年,承淡安与季爱人、祝瞿卿、朱藕令等创办苏州中医学校。[2] 承淡安(坐者)与讲习所师生合影
1930年,承淡安与他人共同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研究社时常有十多个学生实习,上午门诊,下午讲课。[2]
1935年,承淡安创办中国针灸讲习所。翌年,改名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设立二年毕业本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