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雪飞从小在杭州长大,她是庶出。做茶叶生意的父亲,在她幼年时便将她母女连同她母亲前夫所生的一个女儿,一起抛弃了。从此她们三口相依为命,过着艰难而又漫长的日子,所以她自小就养成了善于谋生、精明能干、自我保护意识特强的性格。 洪雪飞
1958年考入北方昆曲剧院。学正旦。师从韩世昌、白云生、马祥麟等。后又得姚传芗、周传瑛指授。学戏不久即以新编戏《晴雯》中的袭人脱颖而出。1966年入北京京剧团改唱京剧,所演《沙家浜》拍成了彩色电影。1979年北昆恢复建制后重归昆剧任北方昆曲剧院演员。
文革初洪雪飞改演京剧,1967年赵燕侠被迫辍演,她主动要求顶替,试演样板戏《沙家浜》的女主角阿庆嫂,果然一试成功,树立了阿庆嫂的样板,闻名全国。特别是茶馆中的“智斗”一场,历年来演出场次之多,已经数不胜数。她是一位京昆两栖的性格演员,昆剧中尤其欣赏她和侯少奎合演的《千里送京娘》。她在这一京一昆两出戏中所塑造的两个艺术形象,实在令人难忘。
1994年9月14日凌晨4时许,洪雪飞自京飞抵新疆乌鲁木齐市,再乘面包车开往300公里以外的克拉玛依油厂,她是专程去为该厂建立40周年纪念庆祝活动演出两场"智斗"的。到机场来迎接的中型面包车共六辆,她坐在第三辆中,驾驶这辆车的司机由于疲劳过度,途中遇一土包不及闪避,时速110公里的车子一下子跌进3米深的沟里,玻璃全部震碎,磕睡中的洪雪飞再也没有醒来!遗体于9月27日由飞机运返。10月9日北京八宝山第一告别室举行了两小时有500多人参加的悼念活动。洪雪飞一生就此写上了最后的句号。
有昆剧《牡丹亭》《千里送京娘》《长生殿》,现代戏《江姐》《红霞》等。其他剧目还有《活捉》《游园惊梦》《痴梦》《白蛇传》《共和之剑》《春江琴魂》《南唐遗事》《桃花扇》《夕鹤》等。
1985年获第二届全国戏剧梅花奖。获得梅花奖的剧目是《长生殿》《三夫人》。
最近我写的一篇谈红文章中,提到1982年10月上海师大召开全国第二届红楼梦学术研讨会时,北大吴晓铃教授介绍京昆名旦洪雪飞和我相识。说她愿意为当天的文艺晚会献唱一曲,要我找一位吹笛子的伴奏,因时间匆促,无法找到,她本人表示没有配乐也可以单独上台清唱,我觉得这样欠妥,便没有给她安排节目,辜负了她的一片热情好意。我想起此事,对她犹深感抱歉。万万想不到的是,我写成此文的3天之后,突然传来了洪雪飞命丧新疆车祸的噩耗。她死得太出乎意外,太惨了!她还年轻,还大有可为,太可惜了!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回想起来,我们在上海那次初见之后,直至1989年全国六昆(北昆、上昆、浙昆、宁昆、苏昆、湘昆)联合赴港公演之前,她们先到上海同济大学集训,并在瑞金剧场预演。我趁此请外地五昆的主要演员欢叙了一次,从而和她有了较多的联系。1991年初春,她为祝贺京剧名琴师李慕良从艺60周年的纪念演出活动,又来到上海,我还和她在杭州做医务工作的姐姐洪云飞见了面。那时适逢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邀我去讲学,因洪雪飞曾随吴晓铃一起去美国讲过目连戏,由吴主讲,洪作辅导表演,效果颇佳。她向我表示愿意也能到德国去,我很乐于促成此行,然而经过联系,由于海德堡大学该学期来不及安排中国戏曲的课程,只得作罢。多年以来,平时北昆公演的时候一贯稀少,长期处于淡季,她为了要多演戏多挣些收入,从80年代中期起,个人的演出活动便较活跃。 洪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