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预报对一定海区在未来一定时间内的潮汐涨落情况进行的推算和预报。
预报内容包括逐日的高潮和低潮高度及出现时刻。根据拟预报海区的实测潮汐资料进行潮汐调和分析,求得各个分潮的调和常数,用以推算将来一定时间内的各个分潮的变化情况,再将各分潮叠加,即求得将来一定时间内的潮位变化,据此就可以进行潮汐预报。 潮汐预报图
按照预报精度要求的不同,可以采用短至一个月,长至一年以上的潮汐连续观测资料求取调和常数,对分潮的类型和数目也可以由仅选用几个主要分潮到选用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分潮。
为了反映预报海区的具体地形和气象对潮汐的影响,在潮高预报模式中,除了天文潮以外,还应增加一些反映气象因素季节变化的气象潮和浅水效应的浅水分潮。此外,为了提高潮汐预报的精度,对一些非周期性的水位变化,如风暴潮引起的增减水现象,则要结合短期的突变气象因素进行风暴潮预报。[2]
潮汐预报方法有调和分析(参见潮汐调和分析)、 准调和分析和感应法等。
潮汐现象对人类从事海上生产和军事活动有着极大的影响,因而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学者对于这一现象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并掌握了它的变化的基本规律, 从而提出了各种预报方法。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 人们对潮汐预报准确度的要求愈来愈高,同时对潮汐现象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因而预报方法也更趋完善。 潮汐预报图
到目前为止,潮汐的预报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非调和法、调和法和感应法。[3]
非调和法原先是一种将预报地点的高、低潮的时间和高度同月亮及太阳运动的一些主要要素联系起来的经验统计方法,而标志这两者关系的常数就叫做非调和常数。非调和常数通常用经验统计的方法得出,但在调和方法出现之后,也可以用调和常数来计算。
由于历法主要是根据太阳和月亮相对于地球的运动而确定的,因此非调和法也可以将潮汐状况同日历直接联系起来。 潮汐预报
非调和法预报潮汐在我国有长久的厉史。据记载,大约在一千二百年前, 唐朝的窦叔蒙就指出月相与潮时之间具有基本上是线性的关系。从古双来,民间应用农历日期推算潮汐是相当普遍的,某些地区记载的潮候图实际上就是一种用非调和法预报的潮汐表,现在在各地劳动人民中间还流传着各种预测潮汐的谚语,所采用的方法也可划归非调和法范畴。
在西方较早的比较完善的方法是1831年英国陆波克(Lubbok ) 提出的。他不但考虑了月令,而且还考虑了月亮赤纬、视差和全日不等的影响,但他的方法仍然是比较简单和粗糙的。苏联杜瓦宁进一步研究了月亮赤纬、太阳赤纬与月中天时刻之间的关系,用非调和法编制了永久潮汐表。
我国广泛使用非调和法预报潮汐是与使用农历的习惯分不开的。这种历法是既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动而制定的,用这种历法推算潮汐显得特别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