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临终遗命葬于今址。[1]
蜀汉景耀六年(263年),蜀汉皇帝刘禅顺从民意,下诏在勉县为诸葛亮修建了第一座祠庙(今武侯墓庙宇),并在墓前植柏树五十四株,喻诸葛亮在生之年。[4]
明正德八年(1513年),都御史兰璋建议在昔日诸葛亮的行营相府阳平另建一处新祠,武侯祠更名为武侯墓。[2]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陕西按察使赵健立墓碑于武侯墓左侧。[5]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果亲王立墓碑于武侯墓右侧。[5]
清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武侯墓。[2]
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修武侯墓,并立有石刻。[8]
198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对武侯墓进行整修。[9]
共5张 武侯墓
武侯墓园总占地面积240000平方米,墓地平面建筑组合对称,山门、拜殿、大殿、坟亭、墓冢、崇圣祠、东西厢房、南北道院均以中轴线为贯穿。武侯祠的建筑坐南朝北,将钟楼、鼓楼方位变换(钟楼在西、鼓楼在东),有取意诸葛亮至死不忘北伐曹魏、统一汉室之意。[2]
主墓
武侯墓呈汉制“复斗式”状,高4米,直径20.4米,周长64米,以八卦形汉白玉石栏砌围,石栏裙板上刻有35幅诸葛亮生平事迹图案。墓东西走向,头西脚东,寓示为“永怀西蜀、兴复汉室”之意。[3]
大殿
武侯墓园大殿一奉台正中上有尊诸葛亮坐像,头戴纶巾,左手抚膝,右手持卷;两侧各站一侍童,一童持剑,一童捧印。奉台下有两员体态威武的大将,关兴(关羽之子)和张苞(张飞之子),护卫两旁。像后有刘备欲返西川留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老将黄忠刀劈夏侯渊、诸葛亮北伐调兵遣将、刘备赴东吴招亲四幅屏风式壁画。殿内两侧墙上有木刻诸葛亮作品《隆中对》《诫子书》等,其中《出师表》为一代名将岳飞所书写,字体苍劲有力、大气豪放,一气呵成。[3]
祠堂
武侯祠堂共两处,位于武侯墓墓园大殿两旁,记载着诸葛亮的功绩。从火烧新野到夜观天象草船借箭,从三气周瑜到智取汉中,从七擒孟获到巧设空城计退敌。[3]
前坟亭
前坟亭位于武侯墓园大殿后,为一木栏围拢的四角揽顶式亭子,亭角高翘。亭内高悬清光绪年间所题“双桂流芳”四字的匾额一块。亭中竖立墓碑两块,一块为明万历年间陕西按察使金陵赵健所立墓碑“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之墓”,一块为清雍正年间果亲王所立墓碑“汉诸葛武侯之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