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茗堂以玉茗花而命名。玉茗花即白山茶,又名玉仙花。据同治九年(1870)续修《临川县志》载,北宋雍熙(984—987)年间,临川城的东园产白山茶一株。辽重熙(1040—1041)年间,州守崔仁冀作《玉茗花赋》,其序云:“郡之东院有山茶一本,众云白华。睹前太守周申甫曾有咏声,其奇未之甚信。及夫开也,宛若琼华,方知周公咏言不虚,思而继之仍目之为玉茗花。”从而此花被人称为玉茗花。
临川城玉茗花又是从何而来呢?《临川县志》又载宋代黄庭坚《白山茶赋》云:“此木产于临川之崔嵬,是为麻源第三谷。”“麻源”之名在抚州有二:一是临川温泉镇马家庄;另是南城县麻姑山(今麻源水库附近)。黄庭坚赋中所指玉茗花应该是临川温泉麻源第三谷的名花特产。宋代文学家曾巩曾作有《临川太守寄惠玉茗》诗,诗后题云:“初唯此花与扬川后土庙琼花天下一株。近年琼花可接,遂散漫,而此花为独出也。”南宋淳熙(1174—1189)年间,州守赵熠自东园移根到府署西见山堂,并建玉茗亭。另外,《抚州府志》也载有:“府署西原有玉茗亭,亭前种玉茗花,大如白山茶,黄心绿蕊,人以此之琼花。宋嘉定中建。”宋嘉定年号是公元1208—1224年,时间与县志所载略有出入,然在宋代就有玉茗花并建有玉茗亭是一致的。只是在汤显祖出生前,此花在临川已绝迹了。
由于玉茗花为无二本的天下奇花,一是它“纯白得天真”(曾巩诗)、“格韵高绝”(陆游诗)。汤显祖以此花为堂名,是以花喻品格,表示他要像玉茗花那样孤贞介洁,格韵高绝。他的一生,不随时俗,不谀权贵,铮铮铁骨,犹如一株玉茗花;二是“兴寄高远”,以楚人屈原为胸中偶像。青年时的汤显祖,踌躇满志,立志要在政界大显身手。出仕后,饱受仕途挫折,不愿与明代统治者同流合污,未酬壮志便挂冠归里,表现“类楚人桔颂”的高洁情操。
玉茗一词,汤显祖最早提到它是《紫钗记》题词中“标题玉茗新词”一句。该剧作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此时玉茗堂尚未建,有可能是指文昌里故宅的书斋。也就是说,这时他家书斋可能已用玉茗花来命名。其实临川早在宋代就有了玉茗堂。《临川县志》载有宋人史绳祖诗,其序云:“郡侯家编修,约余饮玉茗堂。余旧见南丰石湖诗意,其为白山茶也。今观其古树奇花非山茶也。郡乘以为天下止此一株,他皆接本于此,如扬之琼花,因成二绝呈编修。”其绝一云:素艳绝如薝卜朵,清芬浑是荔枝香;奇葩与立新名字,华篇高标玉茗堂。史绳祖是四川眉山人,时任江西提举,他所提的玉茗堂,当指何处?堂主何人?县志尚无记载,目前也无别的文献提供。不过,笔者认为,玉茗花既是高洁的天下唯此一本的奇花,在宋代且有那么多文人雅士作诗赞咏,就不可能没有一个像汤显祖那样,借以用来作寓所之名。这一玉茗堂之所以没有闻名,因它仅仅是一座普通住所,且堂主也不是一时名流,没有汤显祖那样的才名,所以也就不能像汤显祖那样堂以汤相依,汤以堂得名而共同闻名于后世罢了。
玉茗堂
玉茗堂在临川市沙井巷后。玉茗堂是世界文化名人、我国明代杰出的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从遂昌辞官归家以后,新建用来写作、会客、家宴和演戏的居所。这是在我国戏剧史上富有纪念价值的一座文化遗址。汤显祖生前曾以此堂名梓行诗文集《玉茗堂文集》,逝后后学在辑刊汤氏诗文和传奇剧作时,纷纷用上这个堂名:如《玉茗堂集》(韩敬所辑)、《玉茗堂选集》(沈际飞选)、《玉茗堂四梦》(臧懋循刻)、《玉茗堂四种曲》等。汤显祖也因此而被后人称为“玉茗先生”。之后文坛,更有学士文人以玉茗堂作汤的象征加以赞咏。如清初临川进士、八股文大家李来泰和著名士子丁宏海便写有“北地琅琊方狎主,顿开大雅独斯堂”、“起衰八代有文章,海内争推玉茗堂”的诗句,盛赞了汤显祖在明代文坛的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