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光体 pearlite
其形态为铁素体薄层和渗碳体薄层交替叠压的层状复相物,也称片状珠光体。用符号P表示,含碳量ωc=0.77%。在珠光体中铁素体占88%,渗碳体占12%,由于铁素体的数量大大多于渗碳体,所以铁素体层片要比渗碳体厚得多.在球化退火条件下,珠光体中的渗碳体也可呈粒状,这样的珠光体称为粒状珠光体。[4] 珠光体
经2-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后,在不同放大倍数的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不同特征的珠光体组织.当放大倍数较高时可以清晰地看到珠光体中平行排列分布的宽条铁素体和窄条渗碳体;当放大倍数较低时,珠光体中的渗碳体只能看到一条黑线;而当放大倍数继续降低或珠光体变细时,珠光体的层片状结构就不能分辨了,此时珠光体呈黑色的一团。
图为光学显微镜200倍下薄壁铸件基体.经3%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可见磷共晶体,片状石墨,珠光体及少量铁素体。
奥氏体化温度、转变前奥氏体晶粒大小,只影响珠光体团的大小,对片层间距无影响。片状珠光体根据片间距的大小不同,可以分成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三类。
一般所谓的片状珠光体是指在A1~650℃温度范围内形成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明显分辨出铁素体和渗碳体层片状组织形态的珠光体,其片间距大约为150~450nm。
在650~600℃温度范围内形成的珠光体,其片间距较小,约为80~150nm,只有在高倍的光学显微镜下(放大800~1500倍时)才能分辨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片层形态,这种片状珠光体称为索氏体。片间距为80~150nm时,称为索氏体,其片层在光学显微镜下难以分辨。
在600~550℃温度范围内形成的珠光体,其片间距极细,约为30~80nm,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无法分辨其层片状特征,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区分,这种极细的珠光体称为屈氏体。屈氏体也译作托氏体。
当渗碳体以颗粒状存在于铁素体基体上时称为粒状珠光体。粒状珠光体可以通过不均匀的奥氏体缓慢冷却时分解而得,也可以通过其他热处理方法获得。
屈氏体和索氏体区别
其形态为铁素体薄层和渗碳体薄层交替重叠的层状复相物,根据片层间距分为屈氏体和索氏体。
在400倍光学显微镜下可以分辨的(片层间距为0.25~1.9μm),称为珠光体。
在电镜下才可以分辨(片层间距为30~80nm)的称为屈氏体(托氏体也译做屈氏体)。
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索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