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属圭亚那的原来的居民是加勒比人和阿拉瓦克印第安人。
1498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来到圭亚那的海岸。一百多年后荷兰人开始在这里殖民。
1604年法国开始侵入此地,建立居民点。后英国、荷兰、法国和葡萄牙相互争夺此地,直到1816年最后归属法国。
1946年法国宣布法属圭亚那为法国的“海外省”。从此以后,许多土著号召自治,但从法国独立的支持度只有5%,部分因为法国政府提供更多的津贴。
从1947年开始法属圭亚那拥有有限的自治权,从此该地区在法国国民议会和参议会有两个议员席。
1968年欧洲在库鲁建立了一个航天发射场,亚利安火箭在这个发射场发射。在库鲁,欧洲太空计划,使法属圭亚那的这个角落,变成了现代的世界,并吸引了一些人移居到此工作。
1977年成为法国的一个大区。
2010年1月10日,法属圭亚那举行全民公决,反对自治。[2]
2017年3月25日起,法属圭亚那爆发了一系列示威游行,抗议当地日益严重的失业以及社会治安问题。几周来,当地民众的抗议示威逐渐演变为全境范围的罢工,示威人群将公路围堵封锁,该地区经济濒临瘫痪。[3] 3月28日,法属圭亚那发生了就当地政府声称的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示威活动,最大的两个城市卡宴(Cayenne)和圣洛朗-迪马罗尼(Saint-Laurent-du-Maroni)的参与者分别为8000至10000人和3500至4000人。[4][5]
糖和雨林木材成为了殖民地的经济支柱。奴隶们从非洲带了种植糖园的工作,尽管他们的成功被本地的印地安人的敌视和热带的疾病所限制。且在1848年的奴隶制度废除以后,种植园的产量,从来无法配合法国的加勒比海殖民地,本地的工业几乎崩溃了。在大约相同的时间,法国决定减少监狱的费用,将受刑人移民至圭亚那,贡献殖民地的发展。约有70,000罪犯-包括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Alfred·Dreyfus)和亨利·帕皮隆·查利尔尼(Herry·Papillon·Charriere),在1852年和1939年之间到达。刚开始,许多流放的罪犯,没能熬过了恶劣的环境,大部分都死于疟疾和发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圭亚那仍然是罪犯的流放地。
法属圭亚那位于南美洲东北部赤道附近,北临大西洋,海岸线长达320公里。地势北低南高,东南有600公里与巴西接壤,西与苏里南毗邻。沿海地势低平,为宽16-48公里的冲积平原,多沼泽;内陆属于圭亚那高原,多丘陵、河谷。东南有600公里与巴西接壤,西与苏里南毗邻,交界处的米塔拉卡峰海拔690米,为全境最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