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提到百合,大多数时候是统称百合科百合属植物(Lilium spp)。广义的百合(Lilium spp)包括大百合属(Cardiocrinum Endl)、豹子花属(Nomocharis Franch)、假百合属(Nothlirion Wall)和百合属(Lilium L.)。[5]
狭义的百合(Lilium brownie var.viridulum Baker)是百合科百合属野百合(Lilium brownii)的变种,与野百合的区别在于叶倒披针形至倒卵形。[1] 百合(Lilium brownie var.viridulum Baker)又名山百合、香水百合、天香百合[1] ,也有人认为食用百合中的精品“龙牙百合”在分类学上就是此变种:Lilium brownie var.viridulum Baker。[2] [3] [4]
广义上的“百合”概念,其名称由来历史悠久。在我国,早在宋代罗愿的《尔雅翼》中就描述道:“小者如蒜,大者如椀,数十片相累,状如白莲花,言百片合成也”。意思是说百合的球茎,小的如蒜,大的如碗,鳞茎由白色的鳞片层包而成,就像白色的莲花一样紧紧地抱在一块,百片合在一起,称为百合。同时,人们也把百合的外在形态进一步文化加工,赋予“百年好合”和“百事合心”等一些吉祥的寓意。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百合名称来源解释为:“百合之根,以众瓣合成也。或云专治百合病故名,亦通。”[6] 也有一说是百合的拉丁名称Lilium来源于希腊字Leirion,它的意思为“百合”,拉丁字Liliaceus意为“百合的”或者“由百合来的”意思,百合因此得名。[7]
对于狭义百合(Lilium brownie var.viridulum Baker)来说,由于古时分类学的欠缺,其栽培历史已不可考,不过其最初发现与命名是在1885年。[1]
而广义上的百合(Lilium spp)作为文学、药学、美学上的概念则历史悠久:(以下提及的“百合”均为广义上的百合概念)在我国,百合以其中药作用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但由于没有系统的命名法,古籍中记载的百合异名众多,而异名主要是根据百合植物的根、叶、花的形态特征得名。异名中可分为异名同物和同名异物两大类,其中白百合、蒜脑薯、喇叭筒、药百合、家百合、中庭、麻罗、麻罗春、途花、灯伞花为异名同物,其对应原植物就是百合科卷丹、百合及细叶百合。[8] 百合的观赏栽培则可溯源于唐宋时期。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元和末海陵夏候已庭前生百合花,大于拳数倍。”“元和”是唐宪宗(公元806~ 820年)的年号,可见观赏百合的栽培至少已经有1100年以上的历史。据明代(1386~ 1644年)编篆的《平凉县志》记载:蔬则百合、山药甚佳,距今500多年前,兰州百合已在甘肃作名药、蔬菜栽培。在西方历史中,百合作为圣洁的象征意象存在。米诺文明时代(公元前1750-前1600年)就有百合图的出现。《圣经》上记载,以色列国王所罗门(公元前1033-前975年)的寺庙柱顶上就有百合花的装饰,可见百合在当时的地位已不同寻常。百合的宗教礼仪活动,已有2000年的历史。随着中西方商贸与文化交流的发展,18世纪后,中国原产的百合通过丝绸之路也相继被引入到欧洲。在19世纪后期,由于病毒病害的蔓延,百合的发展受到阻碍,已经栽培的品种面临灭绝的危险。在20世纪初,欧洲人发现并引种了我国的岷江百合,作为杂交育种的新型材料,随后百合这一花卉在园林园艺中大放光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掀起了百合育种的高潮,无论花色、花型和花姿都远比母本娇艳,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在各界的花卉爱好者中,无论是园林植物造景设计还是现代的切花,对百合的爱好尤甚。百合(Lilium spp)目前已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切花种类之一。[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