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则通”源自《周易·系辞下》,原文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其形成于先秦时期,反映了先民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战国时期,《易传》系统阐释了“变则通”的哲学内涵,使之成为易学核心思想之一[1] [2] [4] [5] 。
“变则通”强调事物在穷极时需主动变化,通过变化实现通达并维持长久[1] [2] [4] [5] 。这一思想蕴含朴素的辩证思维,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 。学者胡峰等在《变易之学》中指出,“变则通”揭示了变化对促进发展和创新的关键作用[1] 。
清末维新派以“变则通”为依据,推动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变革[2] 。20世纪以来,京剧改革践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理念,促进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的融合[1] 。
改革开放以来,“变则通”被赋予时代意义,成为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的重要指引[2] 。在术语翻译领域,“变通手段”被视为实现跨文化沟通的关键,如“绿色发展”术语在不同语境下的灵活转换[3] ,并引用“变则通,通则达”来强调其在术语翻译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