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源自《周易·系辞下》完整表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其中"穷"在古汉语中兼具"困窘"与"终极"双重释义。汉代经学家将"穷则变"阐释为事物发展规律的三个阶段:困境引发变革、变革创造通达、通达获得持久[1] [2] [3] 。清代袁枚在《答友人论文第二书》中引用该原理阐述文学创作规律,形成'文贵变'的经典论述。
该成语包含三层递进逻辑:
矛盾认知:事物发展到极点会产生质变需求[2]
实践路径:通过主动变革打破发展瓶颈[1][3]
价值目标:实现更持久的通达状态[2][3]北宋程颐在《易传》注疏中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将变革时机与客观规律相结合。明代王夫之《周易外传》进一步发展为"因时而变"的实践哲学[2]。
唐代陆贽在《论左降官准赦合量移事状》中援引此语论证变革的必要性。北宋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以'穷则变'作为改革的理论依据。近代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将其与达尔文进化论结合,构建'变者天下之公理'的维新理论体系。毛泽东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中运用该原理阐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2] [3] 。
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引用该成语,强调改革开放在突破发展困境中的关键作用[1] [2] 。在语言学领域,该成语演化出'qióng zé sī biàn'的变体读音,核心语义保持一致。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将其引申为组织变革的触发机制,指出现实困境与创新意愿的正相关性[3] 。
"穷则变"派生出两个主要成语变体:
穷则思变:见于唐代文献
穷极则变:见于《周易·系辞下》《老残游记二编》第五回通过"穷则变,变则化"的表述,展现该成语在清代白话文学中的活用。英语翻译通常作"Poverty gives rise to desire for change",日译采用「窮すれば即ち変ず」保持汉文训读传统。
穷则变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