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于英格兰的三色堇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有三种花色(紫色、黄色和白色),被称作蝴蝶花或鬼脸花。直到19世纪它才引起育种者的关注。自1810年代以来,不同种植者各自培育出了三色堇和黄花堇菜(Viola lutea)的杂交植株,它们花瓣大,几乎是圆形,拥有各种花色图案,从青白色到青中泛黄、粉色,三色共存,因此有了“三色堇”的名号。在1860年代,苏格兰苗圃主詹姆斯·格里夫使用三色堇与角堇菜(Viola cornuta)杂交,得到了第一批花园堇菜,不过记者威廉·鲁宾森选择使用“丛生三色堇”这个名字 。[2]
共8张 三色堇(图2)
基生叶叶片长卵形或披针形,具长柄;茎生叶叶片卵形、长圆状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圆或钝,基部圆,边缘具稀疏的圆齿或钝锯齿,上部叶叶柄较长,下部者较短;托叶大型,叶状,羽状深裂,长1-4厘米。花大,直径约3.5-6厘米,每个茎上有3-10朵,通常每花有紫、白、黄三色;花梗稍粗,单生叶腋,上部具2枚对生的小苞片;小苞片极小,卵状三角形;萼片绿色,长圆状披针形,长1.2-2.2厘米,宽3-5毫米,先端尖,边缘狭膜质,基部附属物发达,长3-6毫米,边缘不整齐;上方花瓣深紫堇色,侧方及下方花瓣均为三色,有紫色条纹,侧方花瓣里面基部密被须毛,下方花瓣距较细,长5-8毫米;子房无毛,花柱短,基部明显膝曲,柱头膨大,呈球状,前方具较大的柱头孔。蒴果椭圆形,长8-12毫米。无毛。染色体数目不定,2n=20,26,42,46。[1]
三色堇原生于英格兰[2] ,在我国各地公园、绿化带作为观赏植物广泛栽培。[1]
三色堇的开花受温度限制,在昼温18℃~25℃,夜温5℃左右的条件下发育良好。高温达32℃以上,停止生长,植株根系可耐-15℃低温,低于-5℃出现叶片受冻现象,边缘逐渐变黄。昼温持续在32℃以上,植株花芽分化受限,会出现畸形现象。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下,花的色泽都会产生一些变化。[3] 共2张 三色堇
花期4-7月,果期5-8月。[1] 三色堇喜凉爽的环境条件,具有一定的耐寒能力,稍耐半阴,炎夏多雨条件下生长不良,且不能形成种子。喜肥沃且湿润的砂壤土,土壤贫瘠会造成品种退化。种子的发芽力可保持2年。[7]
三色堇繁殖方法有两种,但主要使用种子繁殖。 三色堇(图4)
春、秋两季均可播种,但以秋播为好。秋播一般在8~9月,将种子播于苗床(露地)或直接盆播,播后保持适温15~20℃,经10天左右种子可发芽;春播于3月将种子播于加底温的温床或冷床上。苗长至5~6片叶时移植,分枝后定植。[7]